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论后现代戏剧与当代装置艺术

发布时间:2018-05-09 13:59

  本文选题:后现代戏剧 + 当代装置艺术 ; 参考:《戏剧文学》2014年01期


【摘要】:后现代戏剧和当代装置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共通性。首先,两者都试图提供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的三度空间。观众的介入和参与是后现代戏剧和当代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都是观众个人情感和生活经验的延伸和扩展。其次,后现代戏剧和当代装置艺术所创造的体验环境或艺术空间,是用来包容观众,并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已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欣赏转换为主动感受。这种主动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充分介入外,还要尽可能的使用感觉器官:除了触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甚至第六感。有时,为了激活观众的情感和思维,或是为了颠覆观众的习惯性思维,一些刺激感官的因素会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而使人久久难忘。第三,后现代戏剧和当代装置艺术都不受艺术种类的限制,它自由并毫不拘束地综合使用着最新的雕塑、绘画、音乐、建筑、诗歌、戏剧、散文、电视、电影、录像、录音、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段。可以说两者都是一种非常开放的综合艺术。
[Abstract]:Post-modern drama and contemporary installation art have inextricable commonality in content and form. First, both try to provide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hat allows the audience to feel the same way. Audience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ostmodern drama and contemporary installation art. Both are the extens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audience's personal emo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Secondly, the experience environment or artistic space created by postmodern drama and contemporary installation art is used to contain the audience and even force the audience to change from passive appreciation to active feeling in the defined space. This active feeling requires the audience to use the sensory organ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addition to positive thinking and full involvement: in addition to tactile, visual, olfactory, auditory, taste, and even sixth sense. Sometimes, in order to activate the audience's emotion and thinking, or to subvert the audience's habitual thinking, some factors that stimulate the senses will be exaggerated, strengthened or alienated to make people unforgettable for a long time. Third, neither postmodern drama nor contemporary installation art is limited by the types of art. It is free and unrestrained to use the latest sculptures, paintings, music, architecture, poetry, drama, prose, television, movies, videos, audio recordings, Photography and any other artistic concept and technical means that can be used. It can be said that both are a very open and comprehensive art.
【作者单位】: 上海金融学院;
【分类号】:J805;J5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本相;后现代戏剧的特征[J];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张生泉;论作为文化的表演艺术[J];戏剧艺术;2005年01期

3 曾艳兵;;后现代主义戏剧辨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4 袁联波;;后现代戏剧美学表征[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沈月明;;后现代戏剧初论[J];戏剧艺术;1990年01期

6 凌羽;“戏剧是最清苦的事业”——记台湾戏剧家姚一苇先生访问本刊[J];上海戏剧;1991年06期

7 叶志良;语言颠覆——后现代戏剧的语言策略[J];戏剧文学;1997年01期

8 胡星亮;;香港后现代戏剧的探索与困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姜萌萌;;后现代创作的跳跃——评山姆·谢泼德的家庭剧[J];四川戏剧;2006年02期

10 张驰;“我更喜欢韩国演员演绎的《生死场》”——访著名女导演田沁鑫[J];艺术评论;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夏;;于慧——给观众一个惊喜[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2 林默予;;学做人,把心交给观众[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3 王景波;;影响我国足球观众满意的因素及其对策[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刘瑞峰;;谈常设展览的讲解[A];学习型社会与科技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5 胡欣民;;以观众的名义[A];以人为本促进科普场馆协调和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论文集[C];2004年

6 苏艳;;论使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7 阎欣;;全面加强服务工作,树立博物馆新形象[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景波;何志林;;足球观众忠诚的形成与建立[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白占奎;倪杰;;谁是我们的观众?[A];以人为本促进科普场馆协调和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弓;;人到无求品自高——从奚美娟的成功“秘诀”谈起[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 洁;贴近观众就能赢得观众[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侯耀忠;用艺术直击现实 用心灵赢得观众[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观众因何感到不解渴?[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李黎明;观众的期待[N];北京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赵爽;300观众超前品尝第二版《大红灯笼高高挂》[N];北京日报;2003年

6 任征;专业展:观众要不要专业[N];中国贸易报;2005年

7 楠漓;《让你离不成》让观众难离去[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琮淳;SED TV 亮相参展观众争睹[N];电子资讯时报;2005年

9 苏丹 王太师;民族音乐的盛宴[N];贵州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徐馨 刘玉琴;朱旭:观众喜欢,我就幸福[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2 易杰;萨拉凯恩:从存在的悲剧到后现代戏剧[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3 黎力;否定之否定:长阳土家族“跳丧”仪式的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4 孟岩;泰中动作电影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5 何斌;中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消费需求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6 潘薇;剧场里的毕加索[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7 曹海峰;精神分析与电影[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小平;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先锋戏剧[D];复旦大学;2007年

9 马志飞;马街书会民间曲艺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1979-2007)[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梅;半机构性话语中的他人修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书忠;《影视审美鉴赏心理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胡庆龄;戏剧审美接受心理研究纲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姜涛;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观演关系[D];上海戏剧学院;2000年

4 吕正标;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从时段的角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雪莲;先锋的小剧场[D];兰州大学;2010年

6 徐国峰;非幻觉主义的幻觉[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7 李永;奥运会观众服务保障内容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8 白乌兰图雅;蒙古语电视与观众互动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光辉;全国排球联赛现场观众行为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张旭莺;展会现场服务观众满意度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66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66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e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