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戏剧服装批评
本文选题:清末民初 + 戏剧批评 ; 参考:《戏剧文学》2014年04期
【摘要】:清末民初的戏剧界在舞台服装方面存在两大弊病:一是过分追求服装的奢华,二是随便乱换服装。清末民初的剧评家对这两种违背艺术规律的不良现象进行了及时批判,并为舞台服装的正确配置提出了积极建议,以合理引导戏剧艺术的发展。
[Abstract]: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were two major drawbacks in the theatrical world: one was excessive pursuit of the luxury of clothing, the other was random change of clothe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ritics criticized these two kinds of bad phenomena which violated the law of art in time, and put forward posi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correct disposition of the stage clothing in order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rama art reasonabl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报刊曲话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JJD7500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也评;戏剧批评为何难?[J];上海戏剧;1995年05期
2 宋宝珍;失语的戏剧批评[J];戏剧文学;1998年01期
3 王炜;燃批评之火 照戏剧之深幽[J];广东艺术;2002年02期
4 树;;夏写时著《论中国戏剧批评》将出版[J];戏剧艺术;1987年02期
5 戴玲;;斯坦雷·考夫曼论“戏剧批评的危机”[J];戏剧文学;1988年06期
6 杜隽;当代结构主义戏剧批评述评[J];艺术百家;1990年04期
7 唐卫宸;戏剧危机中的戏剧批评[J];上海戏剧;1990年04期
8 曹树钧;坚持科学品格 热情扶植新作[J];上海艺术家;1995年05期
9 王露霞;;戏剧批评的位置与品格——由傅谨先生《如何让戏剧批评更有效》论题谈起[J];戏剧文学;2008年04期
10 刘远;杨剑明;;谈中国当代戏剧批评——一次座谈会纪要[J];戏剧艺术;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先;;面对混沌——戏剧批评为什么缺席[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季国平;;让戏剧批评多一些锐气和活力[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周传家;;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和京剧改良[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4 宋宝珍;;欧阳予倩:史论性戏剧批评的创立与发展[A];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C];2009年
5 周星林;龚为民;;论常德汉剧“四大名班”的历史文化地位[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谢成驹;;大致坡“琼剧现象”透析[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李_g钦;;电视剧《闯关东》的社会学解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胜生;戏剧批评:发出你自己的声音[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陈茁;豫剧《山妞》:清末民初豫西农村的风俗画卷[N];河南日报;2006年
3 傅谨;如果让戏剧批评更有效[N];文艺报;2006年
4 万素;戏剧批评 期待回归本体[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宋宝珍;戏剧与批评[N];北京日报;2004年
6 小荷;高希希陈好联手《纸醉金迷》[N];中国电影报;2009年
7 陈韩星;明代以来潮剧的发展轨迹[N];汕头日报;2005年
8 艺人;福建屏南再次唱响“平讲戏”[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廖奔;厚重 深沉 回肠荡气[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徐振贵;建立中国话语的戏曲理论体系[N];文艺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朝晖;现代舞台服装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达;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中的历史记忆与革命启蒙[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伊莉娜;清末民初伶人公益事业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康丽;清末民初京剧的宣传与伶人的明星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钧锴;江加走布袋戏偶头造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戴丽娟;全福班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杨鑫;京剧服饰语境化与民间艺术典型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8 叶v,
本文编号:1943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9439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