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式戏剧与“我是”式戏剧——从《我是月亮》的演出看中国当代主流戏剧的一个困境
本文选题:《我是月亮》 + “我应该” ; 参考:《戏剧艺术》2015年04期
【摘要】:依中国当代主流戏剧的观念来看,戏剧所要表现的,充其量只是可以被其解释和解决的事物,而非我们自身所真实面对的、困惑着的,甚或无可解决的事物。在这种观念下,戏剧倾向于成为表现"我应该"式的戏剧,也由此贬低和遮蔽了真实的个体的价值("我是"的价值)。而被中国主流戏剧的观念和经验所塑造的部分观众,似已忘记戏剧艺术中纯粹的、真实的生命个体存在的可能,从而对《我是月亮》这种表现"我是""我在""我说"式的戏剧感到陌生和费解。此中折射出中国当代主流戏剧的一个困境:因为坚持立足于理念规范的正确性,从而制度性地成为了"无人之阵";因而其一面脱离于真正的戏剧,一面脱离于此时代的观众。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mainstream drama, what drama should express is at best something which can be explained and solved by it, but not what we really face, perplexed, or even insolvable. Under this concept, drama tends to be a drama that expresses "I should" style, and thereby belittles and obscures the value of the real individual (the value of "I am"). And some of the audience, molded by the ideas and experiences of Chinese mainstream drama, seem to have forgotten the possibility of the mere, real existence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art of drama. Thus, I am the Moon this performance "I am" I am in the "I speak" type of drama strange and puzzling. This reflects a dilemma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mainstream drama: because it insists on the correctness of the concept and norms, it becomes the "no one's matrix" systemically; therefore, it is divorced from the real drama on the one hand and from the audience of this era on the other.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8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乔恩·惠特摩尔 ,范益松;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理论(上)[J];戏剧艺术;1999年02期
2 吕效平;;论戏剧不可或缺的个人性、精神性和悲剧性与喜剧性——从《廉吏于成龙》看正剧的平庸[J];戏剧艺术;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张训;;论民生刑法的出场——受达顿《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社会到民权社会》的启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5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廷信;;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明;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DM广告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吕效平;;依然是一座峰巅——再论现代京剧《曹操与杨修》[J];扬子江评论;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1944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94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