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欢作乐者的泪滴——戏院、歌仔戏与殖民地的观众
本文选题:歌仔戏 + 哭调 ; 参考:《戏曲艺术》2014年03期
【摘要】: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戏院随都市兴起而开始普及,演剧的商业机制获得发展,以此为背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歌仔戏生成今日所熟知的模样。本论文聚焦191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卢沟桥事变前的台湾社会,歌仔戏从初具戏剧形貌的"老歌仔戏"时代到进入戏院后体制发展成熟稳定的一段时间,透过戏院、演出、观众三者的有机连结阐明这段歌仔戏"重新诞生"的重要过程。本论文同时指出,歌仔戏虽然于1910年代获得登上戏院内台的机会,却也必须力图挣脱"淫戏"恶名,尝试多元创新,争取市民大众的支持,进而在1930年代发展出完备稳定的戏曲体制。在这段时间中,大凡戏院演出中其他剧种所能提供的"现代"体验,歌仔戏班都有能力提供,它也同时发展出远较外台时期更为专业、精进的表演艺术。由于根植民间社会的歌仔戏折射出殖民现代化下台湾新兴市民大众感伤自怜的精神面貌,成为此时期殖民地台湾都市文化的鲜明表征。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n Taiwan, theatres began to popularize with the rise of the city, and the commercial mechanism of the drama was develop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aiwan society before the Lugou Bridge incident from the mid-1910s to the mid-1930s. From the era of the "old opera" with dramatic appearance to the period of matur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fter entering the theatres, the opera is performed through the theatres. The organic link among the audience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process of the opera's re-birth.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 opera got the opportunity to get on the theater in 1910, it must try its best to break away from the bad reputation of "harlot", try to innovate in many ways, and win the support of the public. And then in the 1930'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lete and stable opera system.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the "modern" experience that other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can offer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ing a far more professional and sophisticated performing art than in the outer stage. Because the opera rooted in civil society reflects the spirit of self-pity of the new Taiwan citizens under the colonial modernization, it has become a distinct symbol of the colonial Taiwan urban culture in this period.
【作者单位】: 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基金】:“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殖民地的观众:日治时期台湾的剧场、现代化与主体型构”(NSC100-2628-H-007-039 MY2)研究成果的一部份,参与执行此计划的硕、博士生先后有赖品蓉、石廷宇、彭玉萍、李孟勋等诸氏。论文初稿曾宣读于“新潮演剧与新剧的发生”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12年12月22-23日),期间承蒙与会学者傅谨、平林宣和等诸先生惠赐宝贵意见,谨此致谢
【分类号】:J809.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邹自振;;闽剧与闽都民情习俗[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市场导向下地方戏剧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对策——以福清闽剧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王冰雪;;力·度之间:“华莱坞”电影国际化生存空间的延伸与拓展[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蔡月亮;;政务微博与网络舆情的情感互动研究[J];传媒观察;2014年11期
4 武永江;;论导师与研究生情感共同体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5 秦广龙;叶兵;;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论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常启云;;群体传播视野下的宗教认同[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4期
7 徐志刚;;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情感基础及其实践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8期
8 佟雪峰;;学生弱势群体的消极情绪与社会偏离[J];现代教育科学;2014年12期
9 邹学艳;;论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与消极情感[J];现代教育科学;2014年12期
10 韩瑞丽;陈庆安;;刑法法益保护内容的新思考——以社会共同情感为视角[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杜玉华;;社会结构:一个概念的再考评[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旭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黄毅;族群、空间与公共治理的实践逻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鑫;人际交往诚信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研;电子游戏的情感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萌萌;福州城市文化在城市景观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2 鲁帅;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常慧;玩具在成人情感表达需求中的功能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2年
4 刘迪;试析女性时尚杂志中男性形象的塑造[D];内蒙古大学;2014年
5 周贻霏;微信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杨姝;教师“感情先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谢春荣;精神病患者照料家属的护理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8 沈雅琴;微电影广告中情感的生产和消费[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海军;农村寄宿制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10 潘禹伶;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22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02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