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离开粤语方言和粤韵声腔,就不叫粤剧——粤剧学者沙龙第二期

发布时间:2018-06-22 20:21

  本文选题:戏曲剧种 + 本体特征 ; 参考:《南国红豆》2016年03期


【摘要】:正每一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戏曲剧种,都有独特的魅力而令人迷恋。令无数海内外粤人痴情不改的粤剧,其本体特征是什么?新一代的创作者,应如何理解、运用粤剧的艺术特征,使粤剧之美绵延流传?3月25日,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主办的粤剧学者沙龙第二期,迎来粤剧编剧家、评论家潘邦榛老师,
[Abstract]:Each drama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opera drama, has its unique charm and fascination. 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Cantonese opera, which has made countless Cantonese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infatuated with each other? How should a new generation of creators understand and make use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ntonese opera to spread the beauty of Cantonese opera? on March 25, th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the Guangdong Opera China Protection Center, The second phase of Sharon, a Cantonese opera scholar sponsored by China's Guangdong Opera Network, ushered in Cantonese opera screenwriter and commentator, teacher Pan Bangzhen.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娟;新世纪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镇江召开[J];艺术百家;2003年01期

2 李悦;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生成与发展[J];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04期

3 李悦;试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生成规律[J];戏曲艺术;2004年03期

4 卢巍;;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山西大同举行[J];中国戏剧;2005年12期

5 刘文峰;;山西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日记(一)[J];中国戏剧;2006年02期

6 刘文峰;;山西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日记[J];中国戏剧;2006年03期

7 陈新凤;;闽台戏曲繁荣探因[J];中国戏剧;2007年09期

8 李悦;;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西藏藏戏[J];艺术评论;2008年06期

9 纵丽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论戏曲剧种的保护与抢救[J];内蒙古艺术;2009年01期

10 杨世祥;;创建东北本土戏曲剧种的历史进程(上)[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峰;;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张垣;;戏曲剧种取名趣谈[A];中国演员(2010年第1期总第13期)[C];2010年

3 刘琦;;“高粱穗儿点头,蛤蟆叫好儿”[A];中国演员(2012年第6期总第30期)[C];2012年

4 黄秀英;;赞湖南省祁剧院《目连救母》 兼对粤剧与其他戏曲剧种在香港未来发展的憧憬[A];中国演员(2012年第1期总第25期)[C];2012年

5 张传贵;;石阡木偶戏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A];《中国木偶皮影》总第15期[C];2011年

6 ;石阡木偶戏简介[A];《中国木偶皮影》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秦学人;;给偶戏一席之地[A];如皋·首届全国木偶皮影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吕殿增;;谈宁河评剧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徐鹤苹;;闽剧的渊源和艺术特点[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10 胡文礼;;杭剧[A];中国演员:2014年第1期(总第37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研;用音像永存中国戏曲剧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本报记者  俞灵;50年减少上百种传统戏曲文化面临危机[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记者 徐涟;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精彩不容错过[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黄小驹;专家艺术家座谈戏曲剧种保护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文新;保护和发展戏曲剧种成为重要的文化课题[N];文艺报;2006年

6 记者 应春华 俞灵;我国将建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N];中国民族报;2005年

7 毛小雨;戏曲剧种也要“拆迁”?[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邹元江;继承永远是创新的前提[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记者 李晓芳;保护地方戏曲剧种要尽快立法[N];山西日报;2005年

10 原《上海戏剧》杂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 陈云发;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已成“植物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雪连;论“二人台”的艺术价值[D];山西大学;2007年

2 张W,

本文编号:2054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054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7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