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前卫艺术与中国的先锋派音乐剧——《王二的长征》及其它
本文选题:前卫艺术 + 先锋派 ; 参考:《艺术评论》2014年09期
【摘要】:正一我们处在一个号称"娱乐至死"的时代,一个"浅阅读"为标志的"读图时代"。我曾经调侃,音乐剧,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一朵奇葩,虽不乏佳作,但从剧目总量来看,基本上是给傻子看的,反过来又是培养傻子的,使观众"傻化",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观众越来越傻。这很可能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偏见。在现场两次看过三宝作曲、关山编剧、黄凯导演的音乐剧《王二的长征》以后,我对自己的观点开始产生些许怀疑,因为我的心灵确实一再受到撞击,许多人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这是这些年来观戏时难有的状况。
[Abstract]:At the first time, we were in an era of "amusement to death", a "reading time" marked by "shallow reading". I once teased the musical, as a wonderful flower of this time, although there is no lack of good works, but from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play, it is basically a fool to see, and in turn, fools the fool, making the audience "silly", so forming one. A "vicious circle" makes the audience more and more stupid. It is probably an elitist bias. After seeing the two times on the scene of Sanbao composer, Guan Shan screenwriter, Wong Kay's musical < Wang two's Long March >, I began to have a little doubt about my views, because my heart is really hit and down again and again, many people and I have the same Feel, this is a difficult situation in these year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
【分类号】:J8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军;;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陈军;;论曹禺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3 黎斌;;在角色塑造时如何进行即兴表演创作[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9期
4 马琳;;浅谈心象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J];大家;2010年16期
5 刘宏伟;;焦菊隐的“心象说”与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创作[J];电影艺术;2012年06期
6 邹红;焦菊隐“心象说”的理论渊源及历史背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1期
7 杨景辉;焦菊隐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房长勇;;焦菊隐戏剧导演艺术对戏曲的借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陈宁;;表演艺术中创作素质训练和观察生活训练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上海文化;2014年04期
10 陈军;;老舍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J];文艺研究;200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双燕;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2 董德光;戏曲表演程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薇;论演员的性格化创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丽;赵本山小品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王慧;从中国戏曲假定性看布莱希特“间离化效果”[D];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4 赵新慧;大气磅礴 慷慨啸歌[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管斌;论艺术院校学生的艺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黎斌;从意大利假面喜剧[D];四川大学;2007年
7 徐红波;“虚实相生”的设计语言与表现[D];北京印刷学院;2009年
8 赵吉;罗伯特·德尼罗的电影表演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杜春国;从心象确立到人物形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10 吴杰的;动画片中的“演员”—动画角色的性格塑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卫东;零距离接触中国前卫艺术[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贾阳果;;论前卫艺术与艺术创新[J];艺术探索;2008年05期
3 朱瑞君;;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试论现代前卫美术对传统审美理论的颠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0期
4 宫宝荣;前卫与大众艺术——少数:多数?[J];上海艺术家;1995年03期
5 胡胜;“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笔谈讨论(22) 回到艺术——浅析中国前卫艺术[J];美术;2003年04期
6 陈传席;批评就是宣传[J];美术观察;2003年01期
7 邵大箴;还艺术本原——意大利超前卫艺术给我们的启示[J];美术之友;2003年04期
8 王南溟;;陈嘉映到底懂不懂哲学,邱志杰到底懂不懂艺术(中)[J];画刊;2006年05期
9 赵红英;;当代社会的艺术审美趋势[J];河北学刊;2007年02期
10 胡学军;;高校美术专业开设前卫艺术实践课程的意义[J];美术大观;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鹿炳君;;以艺术的名义——伪前卫艺术的策略与招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盛葳;;反抗的终结与阐释的焦虑:中国抽象艺术中的前卫性及其当代反思[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文海红;;前卫艺术在美术学院中传授的可能性[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付晓东;;当艺术遭遇经济——兼记“光·音/光阴”大山子艺术节[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夏金钟;;徘徊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拜金主义艺术大师”杰夫·昆斯的媚俗艺术[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赖志强;;城市变迁与废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及其表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马力;;期待塞尚 呼唤凡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桂彦;艺术媒体如何关注前卫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璐 编译;格雷戈尔能否拯救“英国前卫艺术摇篮”[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吴小曼;英国前卫艺术搅热北京演出市场[N];财经时报;2005年
4 安岳;有感于前卫艺术吃官司[N];中国艺术报;2003年
5 辽轩编译;新生代的前卫艺术[N];中国商报;2002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刘腾;用前卫艺术注解传统文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7 唐永明;应该警醒的前卫艺术[N];美术报;2007年
8 姚遥;虚拟与真实[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李晓雯;全面阐释当代西方艺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10 谭婷瑜;海棠陶瓷展显了当代前卫艺术[N];广东建设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贺羽;浮华世象中的凝思[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陈明;乱象与主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4 王燕飞;进入主流[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何桂彦;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6 王秋海;反对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云静;意大利超前卫艺术[D];苏州大学;2010年
2 鹿毅;论中国当代绘画的图像策略[D];西南大学;2008年
3 葛云;东方之风[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4 朱巍;论中国当代油画的不纯粹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鸿;从“理想”的偏执到“时尚”的狂欢[D];吉林艺术学院;2009年
6 王甍;后殖民语境下的中日当代艺术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王玉;论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油画[D];苏州大学;2008年
8 刘永琴;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甘霞明;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文化身份问题[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靳曦;潜意识理论介入绘画创作教学初探[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07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10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