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戏曲的凋敝及其媒介化生存
本文选题:地方戏曲 + 凋敝根源 ; 参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今传统地方戏曲的衰落与凋敝,与其自身内容诉求和叙事形式的僵滞有着直接的正相关,但从根本上说,这也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着力于从经济和戏曲这对关系的互动层面对戏曲衰落的深层原因进行学理性考察,旨在探索地方戏曲未来的媒介化生存之道,并据此构建地方戏曲现实发展保护的意向性框架。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decline and decline of the traditional local opera is directly related to its content appeal and the stagnation of its narrative form, but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is also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progress.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deep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opera from the interactive a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dram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dium survival of local opera in the future. And accordingly constructs the local opera realistic development protection intention fram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社科处;河南省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闻中心;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群众办报研究’:历史、实践、理念”(项目编号:NCET13088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J8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晓杨;;校园争开梨园花——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地方戏曲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01期
2 张宇;;嗨子戏衰落的因素论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程林;池晨生;;开办地方戏曲频道之我见——以安庆电视台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03期
4 刘文峰;;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J];民族遗产;2008年00期
5 周天勇;;中华民族又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间(一)[J];审计与理财;2010年02期
6 夏月;;新世纪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戏曲研究;2002年03期
7 贾丽君;;论《梨园春》在地方戏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的优势及贡献[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慧丽;;听取“嗨”声一片——谈外来词“嗨”的汉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雯;;周贻白地方戏研究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费泳;戏曲电视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2 吴民;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良斌;电视戏曲艺术范畴及传播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梁维佼;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品牌建构及启示[D];河南大学;2010年
3 白作梅;嗨子戏的历史发展与改进[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罗娟;明清时期山西戏曲与晋商[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瘦鸿;昆曲与太仓[J];上海戏剧;1982年02期
2 冬青 ,琥珀;豪迈激越的中原之声——豫剧(英文)[J];Women of China;2001年10期
3 姚中庆;;我谈敲锣[J];戏文;2006年04期
4 李金枝;;地方戏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剧影月报;2008年03期
5 吴倩茹;;“这是我们家乡民间的玩意儿,要珍惜它!”——听沈虹光讲述湖北地方戏曲艺术[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04期
6 浮生;;敦煌剧坊和她的两位台柱[J];南国红豆;1996年02期
7 王凡;大型系列电视戏曲艺术片《中国地方戏曲》导演阐述[J];中国戏剧;1999年03期
8 田永召;河南地方戏曲现状的思考[J];东方艺术;2004年S1期
9 邹世毅;在纪念祁剧诞生500年报告会上的讲话[J];艺海;2004年06期
10 陈庆;音响在戏曲中的作用[J];东方艺术;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珍林;;地方戏曲生存与提高重在科学发展[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2 吴文瀚;;以科技为依托推进河南戏曲文化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3 徐鹤苹;;闽剧的渊源和艺术特点[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4 侯秀丽;刘德泉;;门头沟区的戏曲文化遗产[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5 杨加强;;抓好剧目建设 振兴永嘉昆剧——昆剧《张协状元》感谈[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6 沈不沉;;京剧与温州[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关嘉禄;;第十七讲 漫议清代京剧艺术[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8 杨云峰;;“样板戏”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简论京剧艺术的非舞台化因素[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谢成驹;;大致坡“琼剧现象”透析[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廖全京;;题材的超越——川剧《山杠爷》散记[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熹邋通讯员 田松;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节参评剧目出炉[N];湖北日报;2008年
2 马珂 刘明君 曾衡林;期盼湖南本土戏曲重放光彩[N];湖南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龚保华 高菲;情系沃土 处处梨香[N];吉林日报;2010年
4 吴恩霖;地方戏曲票价太高[N];苏州日报;2005年
5 记者 杨力叶;桂林市地方戏曲传承展演活动揭幕[N];桂林日报;2007年
6 周虹燕 吴祖英;湖北地方戏曲剧院三个“法宝”[N];中国文化报;2004年
7 全国政协委员 邱长元;分层次保护地方戏曲[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李玲;淮剧进校园:从强制灌输到培养兴趣[N];新华日报;2010年
9 潘文煌;地方戏曲何必说普通话[N];安徽日报;2005年
10 孟育建;山东地方戏曲:改革带来连台好戏[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砚;扩散、整合与储存[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2 沈亮;上海大世界(1917—1931)[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3 刘艳卉;上海淮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4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春娟;晋商、移民与戏曲[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10 陈新凤;从歌仔到歌仔戏[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静静;从二夹弦兴衰看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D];河南大学;2009年
2 刘葳;地方戏曲情系民歌[D];兰州大学;2012年
3 唐晓静;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开展地方戏曲教学的可行性与教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炎;泗州戏的民俗学解析[D];安徽大学;2012年
5 叶惠文;论茂腔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梓铭;由“老调”看地方戏剧的生存与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7 刘嘉乘;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与地域文化之建构[D];厦门大学;2009年
8 赵静;论唐剧的艺术特征[D];河北大学;2009年
9 陈立琼;大庸阳戏音乐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10 王建;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历史转型与文学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09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109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