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民间采茶戏戏班考访
本文选题:采茶戏 + 演出剧目 ; 参考:《戏剧文学》2014年05期
【摘要】:正戏班的历史,是戏曲音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戏曲演出不是演员个体所能从事的活动,它需要戏曲班社的承载方能完成。"戏曲班社既是一个谋生的职业组织,又是一个进行艺术生产的集体。特定的班社组织形式,必定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而特定的艺术生产发展状况,又受特定的组织状况制约。不研究戏班发展的历史,许多艺术现象就无法解决。"(郭汉城语)历史上的戏班及演出活动,多见于清代中后期的文人记载,如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上世纪30年代,齐如山先生对当时北京京剧戏班进行详细考察,写成《戏班》一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opera troup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opera music. Because, the opera performance is not the individual actor to be engaged in the activity, it needs the drama class society to be able to complete. Opera club is not only a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for making a living, but also a collective for artistic production. A particular form of organization is bound to be restricted b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art production is restricted by specific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Many artistic phenomena cannot be solved without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ater development. " Historical troupes and performances are often recorded by literati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such as Liang Shao-ren 's essay on two kinds of Autumn Um. In the 1930s, Mr. Qi Rushan made a detailed inspection of the Peking Opera troupe at that time and wrote "Drama troupe" 1.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淦珍;;赣南采茶戏与幼儿快乐成长的研究[J];教师;2010年29期
2 朱丽芬;;谈采茶戏《借婚记》音乐唱腔设计[J];四川戏剧;2006年04期
3 温群荻;李霞;谢金英;;宁都民间采茶戏班演出调查探析[J];成功(教育);2009年04期
4 海震;由“旧”到“新”的嬗变——50年代中期的戏曲音乐改革[J];戏曲艺术;1999年01期
5 刘雅莉;;系统分析视角中的戏曲音乐[J];当代戏剧;2011年03期
6 高丽华;;南昌采茶戏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史征;;一种新型文化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研究 以浙江嵊州民间越剧演出业为例[J];中国戏剧;2008年05期
8 楚钟锋;;司鼓在戏曲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J];剧影月报;2009年06期
9 王评章;;戏曲的创新与坚守[J];福建艺术;2011年01期
10 王评章;;戏曲的创新与坚守[J];中国戏剧;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卫莉;;走进水水[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2 ;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获奖演员介绍[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3 契·那日图;;我演札木合的体会[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4 李苒苒;;年轻演员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5 赵子岳;;谈谈我做演员的几点体会——演员与观众[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6 冯小刚;;关于演员的“变化”[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7 林洪桐;;呼唤“演员时代”的回归——表演艺术忧思录[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8 李苒苒;;演员与表演——李苒苒和何群对话[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9 张辉;;面临挑战的电影表演教学[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10 刘威;;我庆幸我是演员[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金璐;走进新农村 搭起大舞台[N];金华日报;2006年
2 河北省唐山市评剧团团长 张书良;不断追求 出人出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穆凡中 澳门;澳门戏剧[N];团结报;2009年
4 徐涟;老鼠过街,谁来喊打?[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文广局;发展中有困境 困境中谋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葛伟;国家大剧院九月开演迎客[N];中国艺术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竞;迎奥运演出季:优秀剧目重现[N];辽宁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彬斌 驻浙江记者 柳河;百年越剧壮行民间[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白洁;昆曲青年演员西溪“寻梦”[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单三娅 苏丽萍;话剧《立秋》为何轰动海峡两岸[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丽敏;清代北京剧坛花、雅之盛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王洪;失节的影像—“满映”论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庆;上海滑稽述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5 钟鸣;传统的发明[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6 潘国美;形象建构与身体言说[D];上海大学;2009年
7 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8 李传华;社会表演学视野下电视剧中法律工作者的表演[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9 李涛;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10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波;采茶戏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2 江文娟;萍乡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3 石力夫;长沙民间花鼓戏班的生存调查及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4 曹彦菊;吴桥杂技服装与当地民间服装的源流关系[D];江南大学;2008年
5 艾珊歌;走向经典的现代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6 翁小荻;表演创作体验的特征及演员进入创作体验的途径[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7 黄雪蓓;理性——演员创造角色的灵魂[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8 熊琨;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9 沈洁;黄梅采茶戏与黄梅戏的主要唱腔的音乐比较[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10 钱正;放飞自然之声——论舞台演员的个性化发声[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2110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11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