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谭鑫培沪上演剧之探讨

发布时间:2018-07-29 15:32
【摘要】:谭鑫培一生六次赴沪演出,前后跨越三十余年,贯穿于谭派表演艺术形成前后的不同阶段,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沪上观众对"四海一人"谭鑫培的表演艺术的反应与其身份、地位并不完全一致,这既与沪上观众的审美心理、欣赏习惯有关,也是京、沪社会文化环境差异的反映。一方面沪上观众的审美趣味、沪上梨园的表演特点和美学风范影响并丰富了谭鑫培早期的表演艺术,促进了谭派艺术的形成;另一方面,谭派形成后,谭氏也将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带到上海,推动了上海京剧的发展和南北京剧的交流。
[Abstract]:Tan Xinpei went to Shanghai six times in his life, spanning more than 30 years, running through the different st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an School Performing Art, which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artistic career. The response of Shanghai audience to the performing art of "four Seas and one Man" is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ir status and status. Thi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appreciation habits of the audience in Shanghai, but also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On the one han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Shanghai audience,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style of Shanghai Liyuan influenced and enriched the early performing arts of Tan Xinpei and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an School;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an School, Tan also brought fine performing art to Shanghai,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Opera in Shanghai and the exchang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Beijing Opera.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申报〉戏曲史料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1YJC760119) 厦门大学201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晚清民国戏剧与电影报刊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T2013221033)
【分类号】:J8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傅谨;;谭鑫培的文化意义与美学品格[J];戏剧艺术;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梅;话剧思维渗透下的传统演剧革新之路——从梅兰芳、周信芳谈起[J];晋阳学刊;2005年06期

2 谷曙光;;晚清民国的满族皮黄剧作家述略[J];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3 魏艳娥;王省民;;周信芳表演艺术之动作特色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4年03期

4 陈刚;;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李伟;;论周信芳演剧的文化性质[J];文艺争鸣;2010年08期

6 邹元江;;从周信芳与应云卫的合作看“海派京剧”的本质[J];戏剧艺术;2007年04期

7 解玉峰;近代以来京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戏曲艺术;2005年01期

8 尹秋艳;;戏曲身段动作的类型划分[J];戏曲艺术;2008年02期

9 田志平;;视像文学与肢体语汇——京剧做工戏、武戏的审美特征[J];戏曲艺术;2009年04期

10 朱文相,王永庆;戏曲的双重体验与双重表现——论阿甲先生关于"戏曲表演的体验与表现都是双重性"的观点[J];艺术百家;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庚;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D];武汉大学;2011年

2 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钱久元;海派京剧初探[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施之博;戏曲演员书法与演艺关系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2 师有波;方荣翔京剧表演艺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3 褚秋艳;二十世纪早期上海京剧市场营销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张月苓;汪笑侬戏剧改良活动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5 张_M;汪笑侬京剧改良思想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6 伊莉娜;清末民初伶人公益事业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何自荣;海派京剧繁荣的缩影[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鑫艺;论京剧优秀演员的创作思维[D];中国戏曲学院;2014年

9 郭梦寻;论海派京剧艺术特色[D];中国戏曲学院;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秀莲;谭鑫培临场应变[J];咬文嚼字;2003年07期

2 谭特立;京剧世家谭氏七代——“伶界大王”谭鑫培一家小记[J];湖北档案;2003年12期

3 ;《中国京剧百美图》之谭鑫培[J];中国京剧;2005年12期

4 张兴渠;;罗亮生忆谭鑫培在沪演出[J];世纪;2005年01期

5 马铁汉;;谭鑫培故居[J];中国京剧;2006年09期

6 张金杰;;京剧世家 根深叶茂 读李仲明《谭鑫培》[J];博览群书;2007年03期

7 白吉庵;;京剧艺术体系总代表谭鑫培[J];世纪行;2009年06期

8 么书仪;;谭鑫培一生荣辱[J];全国新书目;2009年03期

9 宋学琦;无腔不事谭——记谭鑫培艺术生平[J];文艺研究;1982年04期

10 江雄;谭鑫培,尚未逾越的高峰——戏曲改革的困境[J];上海戏剧;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梁启超为谭鑫培题词[A];中国演员(2011年第6期总第24期)[C];2011年

2 张成忠;;谭鑫培向清廷求借大内藏经[A];中国演员:2014年第1期(总第37期)[C];2014年

3 无瑕;;谭鑫培不媚袁世凯[A];中国演员(2009年第1期总第7期)[C];2009年

4 解玉峰;;论角儿制[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陈国方;武汉江夏区开建“谭鑫培公园”[N];人民政协报;2008年

2 记者 毛丽萍 通讯员 赵卉琴;武汉江夏区兴建谭鑫培戏楼[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傅才武;谭鑫培与京剧定型[N];光明日报;2006年

4 翁思再;伶界大王谭鑫培[N];文汇报;2010年

5 张本瀛;一代名伶谭鑫培[N];中国档案报;2003年

6 兰州城市学院 王萍;四海一人谭鑫培[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通讯员 赵卉琴 记者 毛丽萍;武汉江夏区政协建议案促谭鑫培文化产业园近三亿政府投资[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记者 董晓勋 实习生 田青 通讯员 陈国方;江夏区投资2亿元兴建“谭盏培公园”[N];长江日报;2008年

9 孙燕;抒写时代中的京剧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陆念民 陈海清 周虹;古风今韵密集绽放人文江夏[N];湖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萍;京剧老生流派崛起的社会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2153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153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c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