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普契尼歌剧《图兰多》中柳儿艺术形象的塑造

发布时间:2018-08-25 20:27
【摘要】: “柳儿”是普契尼在其未竟的“天鹅之歌”—歌剧《图兰朵》中成功塑造的歌剧形象,也是闻名世界的经典歌剧形象之一。本文立足于柳儿咏叹调的音乐因素和柳儿人物的戏剧因素,结合谱例,从“崇高”和“悲剧性”两个方面具体论析了柳儿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基本思路是:在歌剧本性论及歌剧美学的理论指导下,从“歌剧人物高度上分析”的角度论析作曲家如何以剧中人物为出发点,采用种种艺术手段在过程中展开和完成对歌剧形象的塑造,从而使歌剧人物上升为生动、鲜明、感人歌剧形象,进而赋予歌剧作品长久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在理论现实意义上,本文从柳儿咏叹调的音乐因素、人物形象的戏剧特征和审美价值,以及作曲家的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分析,有利于丰富发展我国传统的歌剧理论,有利于进一步深刻地挖掘该歌剧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同时有助于演唱者从更深层次上塑造柳儿歌剧形象和对柳儿咏叹调进行二度创作。 本文在写作安排上遵循“作品—人物—作品”和“创作、表演、欣赏”两条逻辑线索,全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主要交待普契尼的生平与图剧的创作;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柳儿歌剧形象塑造的背景和过程;第三章,主要从戏剧音乐以及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柳儿形象塑造的审美价值;第四章,主要分析普契尼的艺术魅力以及其艺术魅力在“柳儿”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Abstract]:"Liu er" is Puccini's unfinished "Song of the Swan"-opera "Turandot" successfully created the opera image, is also one of the world famous classic opera image. Based on the music factor of Liu er aria and the drama factor of Liu er charact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artistic charm of Liu er character image from two aspects of "sublime" and "tragedy". The basic ideas are as follow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opera nature and opera aesthe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composer tak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opera as the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angle of "the height analysis of opera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various artistic means are used to develop and complete the shaping of the opera image, so that the opera figures can be raised into vivid, vivid and moving opera images, thus endowing the opera works with the artistic value and charm for a long time.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ense,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factors of Liu er aria, the dra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composer is beneficial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opera theory in China. It is beneficial to further excavate the artistic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he opera work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help the singers to create Liu's opera image and to create Liu's arias for the second time from a deeper level. This paper follows two logical clues of "works-people-works" and "creation, performance, appreciation" in writing arrangement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Puccini's life and the creation of pictorial play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the creation of Liu's opera imag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Liu's image from the angle of drama music and aesthetics; the fourth chapter,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Puccini's artistic charm and its artistic charm in the image shaping of Liu er.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黎闻;;歌剧《图兰朵》中柳儿形象的塑造与“崇高”审美价值[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裴倩萍;;歌剧《图兰朵》中柳儿与公主的形象之比较[J];黄河之声;2011年12期

3 吴少华;;经典的背后:从“柳儿”解读普契尼[J];艺术评论;2011年07期

4 田春华;;普契尼歌剧中的咏叹调阐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田洁;;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J];艺术教育;2011年07期

6 王蔚骅;;他者镜像观照下的普契尼歌剧《图兰朵》[J];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孙舒君;;以咏叹调《漫步街上》为例谈穆塞塔人物性格的塑造[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8 易凯;;《蝴蝶夫人》咏叹调《晴朗的一天》体现的人物形象及艺术地位[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3期

9 谢丹;;普契尼真实主义歌剧《绣花女》中咪咪的艺术形象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5期

10 刁康宇;;安吉拉·乔治乌——在人生的中途[J];歌剧;2011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毕永光;普契尼《三联剧》压轴上演澳门国际音乐节[N];人民政协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紫茵;普契尼三联剧在京首演[N];音乐周报;2008年

3 任海杰;普契尼歌剧的传世秘笈[N];音乐周报;2008年

4 赵世民;让普契尼穿上和服[N];音乐周报;2002年

5 李春芳;永远的普契尼[N];光明日报;2004年

6 记者 徐佳;《波希米亚人》:最原始的普契尼精神[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余凤高;普契尼创作《图兰朵》[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王琳;国内外专家盛赞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N];光明日报;2008年

9 周舒;公主的“第一滴眼泪”与中国天使[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壬雯;是普契尼的,是意大利的,更是中国的 是高广健的,是郝维亚的,是陈薪伊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屠艳;亚纳切克的歌剧《卡佳·卡巴诺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秀;论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柳儿的咏叹调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处理[D];山西大学;2012年

2 姜珂珂;普契尼歌剧《图兰多》中柳儿艺术形象的塑造[D];厦门大学;2009年

3 刘茜;试论歌剧《图兰朵》中“柳儿”和她的两首咏叹调[D];河南大学;2008年

4 王燕;解读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的“中国元素”[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周悦;论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中各角色的形象塑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黎黎;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的角色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7 冷静;普契尼歌剧中的东方元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尚燕;普契尼歌剧咏叹调中女性形象的塑造[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9 马玲玲;普契尼歌剧女性角色演唱特点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婷;普契尼歌剧中东方元素的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04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04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c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