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红帮裁缝》——中国歌剧的艺术普及之路

发布时间:2018-10-22 15:44
【摘要】:《红帮裁缝》的全国巡演可以视作中国歌剧艺术普及之路上的一朵奇葩,它用歌剧的艺术形式阐释了中国观众的民族情感和审美意识,它所体现的大众审美视角,更是为歌剧的通俗化流变提供了借鉴,无论是中国戏剧形式的融入还是现代技术因素的运用,都是中国歌剧本土化和当代化的成功典范。身处文化工业化时代,《红帮裁缝》也不可避免的在逢迎大众的审美趣味,大众的艺术营销策略,让歌剧的审美距离感拉近,在艺术品味和艺术普及之间寻求平衡点。
[Abstract]:The national tour of "the tailor of the Red Gang" can be regarded as a wonderful flower on the road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opera art. It explains the national emotion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audience with the artistic form of opera, and the popular aesthetic perspective it embodies. I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 Bo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rm of Chinese dram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ical factors are the successful models of the loc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of Chinese opera. In the age of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d Gang tailors" is also inevitable in the popular aesthetic taste, mass art marketing strategy, let the aesthetic distance from the opera, and seek a balance between artistic taste and art popularization.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
【分类号】:J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珂;;中国歌剧创作中的音诗画交融现象透析——以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为例[J];北方音乐;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大鹏;;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风格创新与演唱分析[J];音乐大观;2014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婷;歌剧角色喜儿、林徽因、金环的塑造之对比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海燕;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风格创新与演唱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燕筠;情由境载 意随景生——古典名著改编意境论[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毛慧琳;;音乐作品分析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以《阳关三叠》和《黄河怨》为例[J];四川戏剧;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佳佳;;中国歌剧中红色女性的形象塑造[J];民族音乐;2007年06期

2 余言;;2008中国歌剧论坛在京举行[J];中国戏剧;2009年01期

3 王祖皆;;让中国歌剧迎来明天的辉煌[J];人民音乐;2009年03期

4 蒋力;;“2008中国歌剧论坛”散记[J];人民音乐;2009年03期

5 金曼;;当代中国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J];人民音乐;2009年03期

6 满新颖;;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遗存的历史问题[J];戏剧艺术;2009年04期

7 邱玉璞;;小议“中国歌剧”[J];人民音乐;2009年10期

8 马莎;;建国60年来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J];南都学坛;2009年05期

9 黄奇石;;寂寞的歌剧探索者——陈紫《我毕生的追求——中国歌剧》读后[J];人民音乐;2009年12期

10 直庚;;中国歌剧的阵痛与反思——“2008中国歌剧论坛”纪实[J];歌剧;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涟;中国歌剧寻找新起点[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郭建民;中国歌剧的八大优势[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罗辛;中国歌剧以何种面貌迎接二十一世纪[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王臻青;走近中国歌剧[N];中国艺术报;2000年

5 詹士华;从芜杂的史迹中寻觅中国歌剧的足音[N];文艺报;2006年

6 万一;中国歌剧:“咏叹”世界还靠中国元素[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于平;中国歌剧:本土化和当代化的双重难题[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赵忱;中国歌剧不甘寂寞[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刘群生 专家 王祖皆 蒋力;研讨多元现状 振兴中国歌剧[N];中国信息报;2008年

10 江水;2008中国歌剧论坛在京举行[N];中华新闻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聪慧;中国歌剧典型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风格[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珊珊;论歌剧《伤逝》中“子君”艺术形象的塑造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嘉悦;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歌剧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历;从歌剧《伤逝》看中国歌剧的发展[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赵小林;对中国歌剧的回顾与展望[D];河北大学;2007年

6 顾娜;新世纪(近十年)中国歌剧女性角色演唱表演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海霞;“文革”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熊琰;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小宁;20世纪中国歌剧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余佳;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87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87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1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