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论样板戏的非作者性

发布时间:2018-11-15 17:46
【摘要】:以"集体"署名取代个人署名,是革命样板戏的一大标志。对样板戏诸版本进行文本分析,重点比较版本演变中人物角色和情节结构设置变化与作者署名变化的相关性,可以考得样板戏具有"非作者性"。由个人创作者赋予文本的人格化、个人化的元素在集体创作的语境中被消解,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有赖于非作者性,而非作者性又确保了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两者互为因果。由多个成员组成的集体创作班子之所以能以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形式与内容高度完整的样板戏,是由于凌驾于创作班子以及其他所有关心并提出修改意见者之上的"全知视角"起了统领样板戏文艺路线和引导方向的作用。集体创作作为全知视角的忠实执行者,旨在通过样板戏的展演诱导观众对剧中正面英雄人物形成自我指涉,这是样板戏的最高审美目标。
[Abstract]:Replacing individual signature with collective signature is a symbol of revolutionary model opera. The text analysis of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model opera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characters and the plot structure and the author's signatur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ls show that the model operas have "non-authorship". The personalization of the text given by the individual creator and the personal elements are eliminated in the context of collective creation. The non-authenticity of the text and the characters depends on the non-authorship, and the non-authorship ensures the non-authenticity of the text and the characters. The two are causality. The reason why the collective creative team composed of many members was able to create a model opera with a high degree of integrity in form and content in a cooperative manner, It is because the "omniscient angle of view", which is above the creative team and all others concerned with and proposing the revised opinions,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guiding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ne and guiding direction of the model opera. Collective creation, as the faithful executor of the omniscient perspective, aims to induce the audience to form self-reference to the heroes in the play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model opera, which is the highest aesthetic goal of the model opera.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分类号】:I207.3;J8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甜甜;;论《聊斋志异》的“戏言生事”叙述模式[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杨丽荣;;“我”叙述者的他性——浅谈《我的名字叫红》的叙述者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6 雷胜学;;乌托邦的修辞幻象——格非小说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周小娟;;“坦白”仪式的文学呈现——再论《简·爱》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过常宝;;《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车瑞;;挣扎与毁灭——精神阉割的悲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李侠;;漂游与游戏——谈谈罗兰·巴特的解构艺术[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2 吴文虎;黄桂萍;;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像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云燕;;现代京剧“样板戏”中旦角唱腔音乐的创新[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李卫华;;文学性:从“唯一特性”到“家族相似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大学;2011年

8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何东明;文本视域之当代西方建筑差异性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陈甜;铁凝小说语言符号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菲;从英文台词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态势[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坤;自然生命镜像中的孤岛意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晶晶;歌曲集《战地新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李瑞;“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家延;有意味的涂鸦:对一种视觉形式的解读[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武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作者理论[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亚捷;试论叙事学中全知视角和“跳角”的关系[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平颖;;全知视角下叙述心灵的声音——谈陆蠡《囚绿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炜;毕加索;;第五讲:修改(下)[J];青年文学;2011年19期

4 汪漪;;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5期

5 刘志向;;论金庸小说全知视角的叙事艺术[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何彬;;交错的时空——从《围城》看有限全知视角的时间拼贴特征[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李乐;;全知视角创作给张爱玲小说带来的超越[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王寒;;论《晚秋》的叙事策略[J];电影文学;2013年10期

9 高慧敏;;全知视角下的人性绽放——评池莉短篇小说《一夜盛开如玫瑰》[J];作家;2009年06期

10 陈争峰;;爱情·音乐·亲情[J];电影文学;201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 黄琳娜;全知视角下的脸谱化[N];人民法院报;2013年

2 李方;全知视角是伪视角[N];光明日报;2003年

3 王迅;在生存中叩问幸福[N];文艺报;2007年

4 黄昱宁;“想象力丰富的人才能窥破真相”[N];东方早报;2012年



本文编号:2334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334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