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北魏泛戏剧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6 19:53
【摘要】:泛戏剧形态,是指一些初具戏剧因素,但还不成熟的戏剧形态。本文认为它在概念上分为三个方面,即本质“人物扮演”、内容“故事情节”、外在形式“舞蹈动作、唱念说白”等。三个方面的组合、搭配是不均衡的,这直接影响着泛戏剧形态的显晦。北魏时期的泛戏剧形态与其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拓跋鲜卑对待族属问题的包容观念、靠歌谣传诵来传递祖先历史的传统,爱好歌舞的习俗,有利于歌舞类、说白类的泛戏剧形态的形成;胡汉民族的融合塑造了艺术多元化的风格;佛教的繁荣促进了其文艺的精进;而北魏时期的物质文明则保障了其艺术的生存条件。北魏泛戏剧形态相关的的社会环境本身是一个多元的集合体,而泛戏剧形态也是各种戏剧因素的综合体,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可以说,北魏艺术生态环境与北魏泛戏剧形态的发展是同向前进的。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北魏泛戏剧形态在内容、本质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歌舞类的泛戏剧形态,一类沿着仪式歌舞的轨道发展,在仪式中进行角色扮演。尤其是北魏时期的傩仪,已经带有程式化的特点,配合大曲进行演出,更是扩大了表演的音乐容量,为承载更多的故事情节创造了可能。另一类是娱乐性的歌舞表演。北魏通过战争、贸易等方式,使得中原一些“歌舞演事”的剧目得以流传。另外,乐府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内容题材上真实反映了北魏时期战争、婚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在体式上,在句读、结构等方面都更有利于营造戏剧性。说白类的泛戏剧形态,延续北魏靠歌谣传诵来传递祖先历史的传统,在叙事性上不断发展,而“戏刘昶”则已经出现了多人扮演角色情形、可能也出现了程式化的剧情。杂技类的泛戏剧形态,虽然在角色扮演方面还是简单的拟兽,但是由于大曲的加入,使得音乐容量不断扩展,能承载更多的叙事内容。另外北魏时期众多的杂技表演的文物图像,向我们证实了当时杂技、百戏繁盛的局面,一些惊险的杂技动作都为泛戏剧形态提供了经验。服饰是解决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配合具体的舞蹈动作,使得角色形象能够具体的呈现于大家眼前。北魏泛戏剧形态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胡汉融合的产物,乐舞服饰在平城时代和洛阳时代分别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所表露出的胡族因素,汉家风韵,对于唐代的戏剧服饰影响巨大。剧场是承载戏剧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戏剧的目的、功用以及实际的表演情形。同理,北魏泛戏剧形态的表演场所,也能反映上述内容。北魏时期已经出现“戏场”的称呼,来指代相对固定的寺庙表演场所,这是对前代表演场所的继承发展。但同时必须要看到,北魏时期的表演场所形制还处于发展状态,还处于只注重安置观众,不注重表演需要的初级阶段。寺庙“戏场”已经初具后世的庙会功能,门楼等相对视野开阔的区域被利用起来,作为相对固定的观赏区域。世俗性质的表演场所分为殿庭和广场两类,殿庭式的表演场所,往往承载宴饮功能,从文物图像来看,已经有地毡、步障等设施的使用,观众席位也较为随意,体现出浓浓的胡族色彩。广场式的表演场所,能够容纳规模宏大的表演,往往承载仪仗出行功能,从文物图像来看,则显示出更多的随意性。北魏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阶段,胡汉融合所形成的多元化艺术环境,为各种伎艺要素融合为泛戏剧形态,创造出诸多有利条件。拓跋鲜卑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得北魏的伎乐表演能够冲破阶层的束缚,呈现全民性的特点。北魏时期的乐户制度,使得民间艺人职业化,且使得伎艺的传承有了连续性。乐户贱民的身份,为了迎合上层审美趣味,必然成为兼具乐舞等多种技艺的“多面手”,这对综合艺术样式“戏曲”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另外,北魏时期的泛戏剧形态在叙事内容上、角色扮演、戏剧种类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8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昆雨;;戎华兼采,鲜卑当歌——北魏平城时代乐舞文化中的鲜卑因素[J];中国音乐;2015年04期

2 赵昆雨;;古道西风别样薰——北魏平城时代的胡风乐舞[J];敦煌研究;2015年03期

3 古顺芳;;大同北魏平城丝路遗珍[J];收藏家;2015年03期

4 乔建奇;杨俊芳;;云冈石窟飞天服饰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倪润安;;北魏平城时代平城墓葬的文化转型[J];考古学报;2014年01期

6 项阳;;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J];中国音乐;2013年02期

7 杨宝春;;丰富完善中的综合性伎艺表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乐百戏研究[J];戏剧艺术;2009年03期

8 项阳;;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J];文艺研究;2007年10期

9 刘怀荣;北魏的汉化历程与歌诗艺术考论[J];中国诗歌研究;2004年00期

10 孙尚勇;横吹曲考论[J];中国音乐学;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吕婷;魏晋南北朝百戏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336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336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