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优戏:狂欢化的泰式政治戏曲表演
[Abstract]:Since the 1960s, there has been a special form of performance in Thailand called "excellent Drama between Law and Government". It combines with Thailand and sings Chinese opera in Thai, and the repertoire is mainly the story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Use the story of China to allude to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events in Thailand, imitate the irony and point out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imes. This kind of performance is warmly welcomed by people because of its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bversive characteristics. As a product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legal and political drama has played a role in several important political events in Thailand, so it is also called "Wei Guo you Opera" by Thai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模式研究”(11CWW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峻;;拉伯雷:文艺复兴时代的青春写作——兼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局限性[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2 叶少芳;;论索尔仁尼琴《癌症楼》中的狂欢化因素[J];青年文学家;2010年05期
3 周文君;;审美现代性中的原始精神[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吴文杰;;小议《珀涅罗珀记》的叙述结构[J];人民论坛;2010年35期
5 史敬轩;;拿起术语 放下术语——巴赫金狂欢理论对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何岳球;;雨果小说创作中的狂欢化审美观念[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霍英;;亦幻亦真 寓庄于谐——从《布拉姆比拉公主》的叙事结构看德国浪漫主义文化内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周云;;在传奇中回归素朴 在边缘处走向天真——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的“狂欢”意味[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年02期
9 范晓君;;粤北连县传统采茶曲调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田俊武;李霞;;《扶桑》的狂欢化特征[J];社科纵横;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史言;;余光中新诗嗅觉意象蠡测:余诗身体感研究的一个侧面[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雪艳;中国戏曲在二十一世纪的蜕变与再生[J];戏曲艺术;2000年01期
2 郑尚宪;世纪之交的重大收获——读《中国戏曲发展史》[J];戏曲艺术;2001年03期
3 郭朝凤;中国戏曲的审美特质[J];戏曲艺术;2002年03期
4 王秋贵;中国戏曲概说[J];黄梅戏艺术;2002年03期
5 何乃强;追本溯源 志史录实——编纂《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杂感[J];内蒙古艺术;2002年02期
6 孙昭;从几部成功的剧目看中国戏曲的发展前景[J];当代戏剧;2002年04期
7 李跃武;在边缘从事中国戏曲的“研究和说话”[J];四川戏剧;2003年03期
8 单总明,张发;突破程式束缚 回归戏曲本源——当代中国戏曲生存与发展之我见[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9 李家玉;;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大赛”湖北喜获二金四银[J];戏剧之家;2004年06期
10 杨一笔;论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关系[J];戏剧文学;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A];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C];2002年
2 蔡敦勇;;中国戏曲的实与虚[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何辉斌;;中国戏曲的代言体真的代人立言了吗?——论戏曲的话语模式兼与周宁先生商榷[A];东方丛刊(2001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七辑)[C];2001年
4 吴双;;中国戏曲在西方的传播及西方戏剧对中国戏曲的影响[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荣广润;;尊重中国戏曲的艺术个性[A];中国演员(2013年第2期总第32期)[C];2013年
6 汪人元;;京剧学学科建设初识[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杨明;;由昆曲《昭君出塞》说传承[A];中国演员(2010年第4期总第16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智 陈启明;千姿百态的中国戏曲脸谱[N];兰州日报;2005年
2 吴新雷;《中国戏曲发展史》[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3 周育德;勾沉中国戏曲发展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成全民;中国戏曲经历的三种经济社会与三个艺术时代[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刘祯邋王馗;中国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发展[N];文汇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张裕;梅兰芳:无愧中国戏曲代表符号[N];文汇报;2008年
7 王学海;中国戏曲的现状与叙事程式的创新[N];文艺报;2009年
8 记者 邵佩玲;新中国戏曲现代戏60年学术研讨会在金召开[N];金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纪秀君;中国戏曲要自信而不自大[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2009年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在浙江金华召开[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梓恒;论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雪;中国戏曲“乾旦”艺术的美学解读[D];湖北大学;2013年
3 曾玉冰;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特点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轶峰;中国戏曲话语模式特性及其成因探寻[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孙璐;当代中国戏曲画创作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陈雯;中国戏曲中“男弱女强”模式及成因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姚迪;中国戏曲女小生艺术现象的美学思考[D];河南大学;2008年
9 张倩;中国戏曲丑角的美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樾;基于功能“目的论”的中国戏曲英译[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93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9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