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传播学视域下苏州评弹艺术生态建设思考

发布时间:2019-06-13 07:15
【摘要】:苏州评弹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弹词音乐曲调丰富、委婉优美,以生动的苏州方言进行说唱,反映了江南水乡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今社会下,苏州评弹的生存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逐渐失传甚至消亡的趋势。因此,保护传承评弹文化,使之长久流传,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我们要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加强评弹的传播,对评弹进行改革创新以吸引大众的目光与兴趣,并且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加强学生对评弹艺术的了解及传承。但目前评弹与传媒的结合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借助大众传媒的优势来传播保护评弹,使得这一吴地瑰宝在新时期下得以长久发展,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具有现实意义。
[Abstract]:Suzhou bomb originat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popular in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The music tune of elastic words is rich, euphemistic and beautiful. Rap in Suzhou dialect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Jiangnan Water Township and has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In today's society, the living state of Suzhou bomb has changed greatly, showing the trend of gradual loss and even extinction. Therefore,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nherit and comment on the culture and make it spread for a long time. We should be good at using the means of mass media, strengthen the dissemination of bomb evaluation through radio, television, network and so on, carry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the evaluation bomb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and interest of the public, and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of the art of evaluation bomb through the music education of the school.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ombination of evaluation bomb and media. How to spread the protection bomb with the help of the advantages of mass media, so that this treasure of Wu Di can develop for a long time in the new period, is a grea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we face at present, 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玉韵清曲胜天籁—苏州评弹音乐研究》(编号:12BD031)阶段性成果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分类号】:J8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超;;传播学视野下音乐生态的娱乐幻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李江;音乐生态环境的失衡及其调整[J];音乐研究;1991年04期

3 罗树萱;;传播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01期

4 李明;;“非遗”语境下苏州评弹生存现状和有效保护之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5 宋莉莉;音乐传播学与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宝民;;合并院校文化和谐建设的理性思路[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曹士文;;浅议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及其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0期

3 谢安国;高举党的精神旗帜 建设中国先进文化[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4 王静;张丽君;;教学媒体衍变中的大学外语教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贾骏;;略论“把关人”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胡惠庆;论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及其原则[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秦怡红;;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及其解决路径[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8 周伯华;李鼐;;当代数字电影的传播形态特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9 郝家林;;传播学的概念、视野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王一川;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陆应飞;;外国留学生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探析[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陆应飞;;略论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5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6 孙瑞祥;;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崔保国;;理解媒介生态——媒介生态学教学与研究的展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王军;曹宇;肖畅;;设计艺术传播的可持续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陈玉平;;对布依族文化现状及前景的几点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范兴坤;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南京大学;2010年

4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恩韶;网络舆论危机下的当代中国政府形象塑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郭霞;网络报道对女性外来务工人员形象呈现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雄;“害羞”之墙[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琛;三坊七巷文化品牌的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朝霞;三坊七巷文化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智凯;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晓颐;认知与行为[D];中原工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2 庄元;音乐学视野中的当代音乐传播研究[J];音乐研究;2005年01期

3 乐晓磊;;媒体狂欢的多视角观察——中国媒体娱乐化趋势冷观热议[J];新闻记者;2007年04期

4 宋莉莉;音乐传播学与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苏州评弹的历史沿革与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4期

2 潘讯;;论苏州评弹的文化特征[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郝思震;甘晓凤;;新形势下苏州评弹艺术的传承与保护[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陶莉;;苏州评弹与书场文化[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5 孔维坤;李广育;;苏州评弹[J];音乐生活;2010年06期

6 刘大巍;;试析苏州评弹的文人文化特征[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夏美君;;略论苏州评弹理论的既往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孟林 ,济林;苏州评弹——危机与希望并存[J];社会;1994年03期

9 蒋春雷;;论苏州评弹的说表[J];剧影月报;2013年06期

10 周三;周仁德;;记忆中的苏州评弹[J];旅游纵览;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潘讯;;凌烟阁上第一人 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苏州评弹研究专家周良访谈[A];中国演员(2011年第5期总第23期)[C];2011年

2 潘讯;;周良对苏州评弹史料研究[A];中国演员(2012年第3期总第27期)[C];2012年

3 秦燕春;;“文化遗产”对当下精神生活的启示意义——以“苏州评弹”为中心[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韩秀丽;;苏州评弹与近代常熟文化记忆[A];都市文化研究(第7辑)——城市科学与城市学[C];2012年

5 耳聆;;另一种“雨夹雪”[A];中国演员:2014年第4期(总第40期)[C];2014年

6 秦燕春;;晚清以来弹词研究的概况与得失——“书场”缺失与“案头”的百年分流[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瑞春;苏州评弹机制一改现生机[N];解放军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嵇元;不是苏州人的苏州评弹专家[N];新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裕;苏州评弹面临尴尬境地[N];文汇报;2007年

4 本报驻苏记者 朱金龙;延续生命力关键在创新[N];文汇报;2007年

5 记者 吴秋华;苏州评弹学校新校奠基[N];苏州日报;2008年

6 记者 吕继东;苏州评弹保护单位将增至三家[N];苏州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茜;苏州评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记者 陶冠群;50万民资助力苏州评弹[N];苏州日报;2010年

9 记者 梅蕾;苏州评弹学校新校启用[N];苏州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苏雁 通讯员 李锦;苏州评弹学校新校落成[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琛瑜;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颖胤;苏州评弹的兴衰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3 韩瑞;上海市闵行区书场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洁;苏州评弹艺术生存状态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5 夏洁;苏州评弹“表”的本质与分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关睿;从音乐审美角度探究弹词中的琵琶伴奏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98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98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