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朱蔚荣所藏“凤江炉”炉身图像考释

发布时间:2019-06-26 22:16
【摘要】:徐州朱蔚荣先生珍藏的明代手炉,铜质匀净,炉盖严密,历久而不失光泽,更兼刀工技法纯熟,线条舒展,纹饰精美。从款识、用料及雕工来看,当为著名匠人王凤江的作品。王凤江生活于明代中后叶,万历年间已成名,或是嘉靖年间生人。朱藏"凤江炉",炉身两面皆有人物图案,且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经细致考察,这两幅图像分别表现的,殆即汪廷讷所撰《狮吼记》第九出《奇妒》、第十六出《顶灯》之相关场景。这一重要发现,对明代戏曲演出形态、剧目之传播与接受等研究均很有帮助,可补目前学者论述之未逮,并启示研究者,于传统的文本文献研究和常见的戏曲专属文物(如古戏台等)研究之外,还应关注业已融入古代日常生活的某些戏曲元素(如剪纸、年画、刺绣、瓷器、铜器、家具、门窗、瓦当等),此或为古代戏曲研究拓展出一条新的路径。
[Abstract]:Xuzhou Zhu Weirong treasured Ming Dynasty hand furnace, copper uniform, furnace cover tight, for a long time without losing luster, but also knife skills are familiar, lines stretch, exquisite ornament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ney, materials and sculptors, it should be the work of Wang Fengjiang, a famous craftsman. Wang Fengjiang lived in the middle and rear leaves of Ming Dynasty and became famous during Wanli years, or was born in Jiajing years. Zhu Zang "Fengjiang furnace", both sides of the furnace have character patterns, and different appearance, lifelike. After careful investigation, the two images show the related scenes of Lion Roar No. 9 and Top Lamp in No. 16, which are written by Wang Tingner.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Lion Roar (Lion Roar) and the Lion Roar (Lion Roar) by Wang Tingner (No. 9). This important discovery is very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opera performance form, the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opera repertoire in Ming Dynasty, which ca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attention by scholars at present, and enlighten researchers. In addition to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text literature and common opera exclusive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ancient theatrical stage, etc.), 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some opera elements (such as paper-cut, New year's painting, embroidery, porcelain, bronze, furniture, doors and windows) that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ancient daily life. Wadang, etc., may expand a new path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opera.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项目批准号:11FZW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8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兴勤;赵椺;;《袁枚书法作品中的集外诗词九首考释》辨误[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仁保;刘涛;;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张瑛;;“借史写情”与“借情写史”——浅论《长生殿》与《桃花扇》对史实处理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3 孙明君;解读“诗史”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古维秋;崔雪梅;;击壤文化价值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师吉金;;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化中共历史研究的一个途径[J];长白学刊;2012年04期

6 张世轶;;历史档案在校史研究领域的应用[J];沧桑;2012年03期

7 张炳尉;;“穷而后工”说的展开[J];长江学术;2009年04期

8 陈培勇;;立足根脉文化 探寻明式家具设计理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刘雁翔;;冯国瑞敦煌写经吐鲁番文书题跋叙录[J];敦煌学辑刊;2008年03期

10 胡静;;孔尚任《续古宫词》百首考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广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与运用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王雪萍;;论扬州盐商的儒贾性[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4 李金宇;;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四时一园”营构的深层意蕴[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周少川;;继承弘扬张舜徽先生的优良学风[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1辑)[C];2012年

6 庄兴亮;;论《皇明启运录》中明太祖“法度昭明”之形象[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4年

7 雒志达;;从科举视角看中晚明江南布衣士人的生存状态——以松江诗人莫是龙为例[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8 林凤;;抢救涌泉寺水浸经书的启示[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思明;;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民族文物保存环境及控制[A];中国民族文博(第四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9 邹明军;《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史振卿;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民;历史和现代的对接[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孙俊;梅里词人王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晓伟;热河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嘉伟;两宋风土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樊晶晶;钱穆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黄昊;抗战时期安徽县政改革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田苗;扬州八怪的艺术市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肖巧红;清中叶扬州画人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岳利梅;《桃花扇》与鲁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英志;;袁枚书法作品中的集外诗词九首考释[J];文学遗产;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继锋;王朝晖;;高性能浇注料在高炉炉身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冷杨川;龙莉萍;;高炉炉身段炉壳刚度折减问题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金云;;高炉炉身探针控制系统在宝钢4BF中的应用[A];冶金轧制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廖名显;;新钢3#高炉炉身喷涂造衬实践[A];2007年中小高炉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孙伟铭;;杭钢二号高炉炉身上部砖衬损坏及维护[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下册)[C];2008年

6 施卫忠;陈德亮;黄超;;梅钢150t转炉炉身压缩空气射流冷却装置的研制[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4卷)[C];2005年

7 王宗乐;;八钢2#、3#高炉炉身喷涂造衬及停开炉浅谈[A];2007年中小高炉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成红;殷享兵;李具中;陈清泉;;转炉炉底与炉身连接方式的改进[A];2007年度泛珠三角十一省(区)炼钢连铸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徐书钢;田辉;;本钢二号高炉高效长寿综合技术实施及效果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江源;简易蝎棚炉[N];山西科技报;2002年

2 廖建国;减少高炉还原剂消耗量提高炉身效率[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3 莫子荣;精工錾花铜手炉[N];中国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锦周;氧气高炉炉身煤气和循环煤气行为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06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06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