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及其剧学
[Abstract]:In 1914, Qi Rushan met Mei Lanfang and the two began to work closely together for more than 20 years. Qi Rushan not only writes plays for Mei, but also does his duties as director in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ances, costumes, masquerades and sets. Urge Mei to innovate and build his own unique drama, so as to lay down the elegant and elegant artistic style of Mei's performance, and form plum pie. There are 44 works on Qilu Mountain Drama, 15 of which have been written, or 20 of them have been lost.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a great view. Qi Rushan's drama science, with its own system and own views, and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opera research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should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opera circle and carry out a more extensive and in-depth discuss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分类号】:J8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浩宇;;青春游戏[J];上海文学;1993年07期
2 高宇;话说梅兰芳与齐如山——兼论中国戏曲导演学在近代的再起[J];戏曲艺术;1994年03期
3 李军;高晓磊;;发现齐如山——齐如山戏曲理论及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戏剧;2010年03期
4 王业;关于继承传统的一点思考[J];艺术百家;1991年04期
5 梁燕;齐如山现代戏曲导演的艺术成就[J];戏曲艺术;1997年01期
6 沈达人;;齐如山述评[J];戏曲研究;2008年01期
7 万伯翱;;我所知道的齐如山[J];人物;2009年02期
8 傅骏;;梅兰芳与齐如山[J];上海戏剧;2007年01期
9 邓宾善;;齐如山 梅兰芳共谱二十载师友情[J];现代交际;2006年06期
10 季鹰;;重提齐如山[J];艺海;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燕;;现代戏曲导演的先驱——齐如山[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曹明;;《霸王别姬》为何成为传世之作[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3 解玉峰;;论角儿制[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柴俊为;;戏曲时尚化应当“叫停”[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苏育生;;胡适与梅兰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6 温长路;;关注谚语中的中医药文化[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安葵;;论京剧的文化性质[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龚和德;;京剧与上海[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9 关嘉禄;;第十七讲 漫议清代京剧艺术[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10 张一帆;;1913年—2003年研究梅兰芳之成果综述[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安裴智;齐如山:为梅兰芳做“嫁衣”的文化奇人[N];深圳特区报;2008年
2 傅谨;“国剧”释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胡兆燕;国粹艺术的市场之痛[N];中国财经报;2004年
4 蒋伯浩;文史典故不容错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陈山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大师的黄昏[N];中国电影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徐 英;中国人还不具备长寿的基础?[N];中国商报;2004年
7 谢其章;古籍继续追涨期刊搭顺风车[N];中国商报;2005年
8 陈云发;谁来给“角儿”当高参[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解玺璋;为演出和演员写戏的翁偶虹[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龚和德;梅兰芳精神的诗性表达[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军;齐如山戏曲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江棘;1919-1937:海外推介与中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3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张艳梅;在写实中迂回挺进[D];浙江大学;2006年
6 徐蔚;男旦:性别反串[D];厦门大学;2007年
7 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琦;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9 金景芝;民国时期的戏曲理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丛丛;齐如山国剧艺术理论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2 肖岸芬;清代宫廷戏剧研究综述[D];广州大学;2007年
3 陈文静;二十世纪中国影戏研究百年述评[D];四川大学;2006年
4 阮慧平;百年三庆班:兼论城市文化的功能[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王雯;周贻白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钦君;单人剧表演的主要特点研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7 裘宁宁;京剧“红楼戏”改编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8 王兴昀;报刊媒体对京剧女艺人的呈现[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悦;试论中国大陆话剧制作人的社会表演及其角色[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522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2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