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太阳雪》中“白雪梅”的形象塑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7 20:16
【摘要】:本文以冯柏铭、冯必烈编剧,张千一作曲的独幕军旅歌剧《太阳雪》中女主角白雪梅为研究对象,分四章进行研究: 第一章《歌剧太阳雪概述》,在介绍了该剧的声部设置、乐队编制和故事梗概之后,着重就该剧的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做了深入探讨,指出:为了适应歌剧的体裁性特点,剧本对原著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调整,在戏剧结构上体现出了回旋性的宏观布局和递进型的高潮设计,全剧以“风雪主题”和“朝圣主题”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材料,宏观上具有主题贯穿和对称性的音乐结构。 第二章《白雪梅戏剧形象分析》,首先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物形象,认为从外部来看,她是一个活泼、直率、任性、坚强的青春女兵,从内部性格来说,她孝顺、重情义、坚守信念,是一个外表看似柔弱,而内心坚强的革命女军人形象。而白雪梅与战友之间的爱情和友情则从几个侧面、立体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第三章《白雪梅音乐形象分析》,着重分析了白雪梅的两个独唱唱段及与他人的重唱、对唱、合唱等共十余个唱段,展示了歌剧如何用音乐手段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情感表现。 第四章《白雪梅艺术形象表现》,就白雪梅唱段的演唱特点和舞台表演的真实性与内心体验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图文】:
图 1:《太阳雪》戏剧结构图全剧的戏剧结构体现为两个特点:回旋性的宏观布局和递进型的高潮设计一、回旋性宏观布局该剧以女兵们在“雪山”(之所以加引号,是特指上图中的场景,而非一般意山,下同)上的艰难跋涉为起点,经过了“大渡河”、“雪洞”、“冰峰”、“高原营
图 2:全剧唱段结构布局图如图所示,全剧有几个唱段具有一定的结构意义:在【A】部首次出现的雪山合唱“风雪茫茫”中“风雪主题”(图中标为“风雪”)始终贯穿全剧,并且几乎在【A】、【A1】、【A2】中显现首尾呼应的对称性,图中以实线标识出了几次风雪主题。在【C】部中首次出现的军歌合唱“马萧萧”是由“风雪主题”变化发展而来的,,图中用“短线加点”的线标明。这两段合唱在剧中多次出现,起到情节转换、戏剧推进、贯穿发展等整体结构力的作用,与舞台上女兵队伍行进的步伐一起,在冷峻、苍茫的风雪中,营造一种凝重、浑厚又浩气荡然的戏剧场景。朝圣藏胞“嗡嘛呢呗咪T=”的唱段,即首次出现在【A】部的“朝圣”主题也是伴随剧情中女兵们与朝圣队伍的三次相遇而出现(图中用虚线连接),成为朝圣藏胞尼玛的人物主题动机,也同时贯穿在【A】、【A1】、【A2】三部分中。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22
本文编号:2542854
【图文】:
图 1:《太阳雪》戏剧结构图全剧的戏剧结构体现为两个特点:回旋性的宏观布局和递进型的高潮设计一、回旋性宏观布局该剧以女兵们在“雪山”(之所以加引号,是特指上图中的场景,而非一般意山,下同)上的艰难跋涉为起点,经过了“大渡河”、“雪洞”、“冰峰”、“高原营
图 2:全剧唱段结构布局图如图所示,全剧有几个唱段具有一定的结构意义:在【A】部首次出现的雪山合唱“风雪茫茫”中“风雪主题”(图中标为“风雪”)始终贯穿全剧,并且几乎在【A】、【A1】、【A2】中显现首尾呼应的对称性,图中以实线标识出了几次风雪主题。在【C】部中首次出现的军歌合唱“马萧萧”是由“风雪主题”变化发展而来的,,图中用“短线加点”的线标明。这两段合唱在剧中多次出现,起到情节转换、戏剧推进、贯穿发展等整体结构力的作用,与舞台上女兵队伍行进的步伐一起,在冷峻、苍茫的风雪中,营造一种凝重、浑厚又浩气荡然的戏剧场景。朝圣藏胞“嗡嘛呢呗咪T=”的唱段,即首次出现在【A】部的“朝圣”主题也是伴随剧情中女兵们与朝圣队伍的三次相遇而出现(图中用虚线连接),成为朝圣藏胞尼玛的人物主题动机,也同时贯穿在【A】、【A1】、【A2】三部分中。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22
本文编号:2542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4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