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走出去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李斯特;;传统文化“误用”的政策分析——从耐克广告争议案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李效东;;软实力与硬道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刘二伟;马仁峰;张玄超;;美国的崛起与软实力——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6 陈星;朱松岭;;试论台海局势的动态平衡及其调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刘相平;;大陆对台工作软实力之构成及实施路径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余惠芬;;“第三意义世界”与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徐翔;;发挥首都网络优势 促进北京文化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魏超;;中国军队的软实力与战略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熊富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三大宏观视角[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雪平;;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4 谷琳;霍滨;;浅议导入软权力塑造我国政府形象的必要性[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5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李雪平;;从国际法角度论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国际化[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屈彩云;;日本环境ODA的战略发展探析[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8 周厚虎;;美国霸权战略中的软实力要素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7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一;沟通行为体、国内制度变迁与国际制度准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娟;沙特的“软实力”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强;从国外司法实践看我国电视节目模板保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5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家灿;广州公安警务软实力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欢;中国软实力研究分析:兴起、视角与趋势[D];暨南大学;2010年
9 任国营;科技文化视域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雪峰;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D];中原工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业国;艺术作品哲学解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艺术作品选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艺术作品选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俄罗斯艺术作品欣赏[J];艺术广角;2003年02期
5 ;20世纪西方艺术作品[J];美术研究;2004年01期
6 钟绍林;钟绍林染织艺术作品[J];装饰;2004年11期
7 ;20世纪拉美艺术作品[J];美术观察;2004年07期
8 张秋尧;张秋尧艺术作品[J];西部大开发;2004年06期
9 ;艺术作品选[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刘青云;刘清云艺术作品[J];景德镇陶瓷;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艺术作品[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2 梁章贤;;桥梁外貌与环境[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3 毛娟;;体育教改动向:由技能传习到文化传承——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新认知[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4 刘路喜;;有感而发[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5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丽萍;专家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塑造国家形象[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董城;学生艺术作品缘何被抢购[N];光明日报;2014年
3 编译 王悠然;男女两性评价艺术作品侧重点不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刘修兵;该怎样用艺术作品塑国家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杨琪;怎样欣赏艺术作品[N];学习时报;2007年
6 郑丽虹;改革创新精神在艺术作品里生辉[N];深圳特区报;2008年
7 傅其林;不为人知的杰作[N];文艺报;2009年
8 郭之纯;健康的文化生态强调包容性[N];工人日报;2010年
9 欧阳逸冰;儿童艺术作品:期待精美[N];光明日报;2013年
10 徐刚;雕塑不能放错了地方[N];中国艺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华森;山寨式沉浸体验与艺术作品的互涉[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2 孙月;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颖;艺术的先用后看[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曲晓蕊;艺术作品的双重存在:比厄斯利论艺术的审美性和客观性[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韩雪;艺术材料—超越于时空的前奏与淹没于时空的休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彭昆鹏;“趣味性”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李迪;浅析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6 王彪;当代中国新人类艺术作品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侯宁;地铁站内公共艺术及作品位置与形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超华;多媒体数字艺术作品的运动形态设计[D];北京印刷学院;2008年
9 李瑞春;杜夫海纳:表演是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的必经之途[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静;北京海淀区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考察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567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6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