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罗罗腔”唱腔典型性艺术特色释读

发布时间:2020-02-27 05:44
【摘要】: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曲"罗罗腔"目前仅存于在晋北灵丘县。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具古老文化脉络的自身典型艺术特色:唱词的合仄押韵、语言的方言性、伴奏的帮腔衬托、唱腔的联曲体结构、高八度假声"背宫音"和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行腔方法。特别是后二者,使得"罗罗腔"成为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综合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文英;;灵丘罗罗腔剧本解析[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3期

2 崔文妍;;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婚俗史料价值——以山西的罗罗腔为例[J];沧桑;2012年06期

3 路宁;黄朝林;钟原;;传统戏剧 弦歌何续——以罗罗腔为例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4 包钢;;白族吹吹腔新探[J];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01期

5 刘洋;;漫谈京剧表演之创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年02期

6 迟景荣;京剧曲牌源流及运用(续)[J];戏曲艺术;1982年04期

7 尹力;;清代演艺圈的雷人表演[J];阅读与写作;2011年11期

8 毛守仁;盐与文化[J];当代矿工;1997年03期

9 凌申;不落的夕阳——面向戏剧未来的再思考[J];中国戏剧;2003年04期

10 ;皮黄源流[J];湖北文史资料;199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灵邱罗罗[A];中国演员(2013年第1期总第31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红英;罗罗腔:戏海遗珍盼辉煌[N];大同日报;2006年

2 史涌涛;罗罗腔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报演出举行[N];大同日报;2006年

3 记者 赵志成 通讯员 王鹏 王爱民;灵丘硬功夫做强文化软实力[N];山西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杰;耍孩儿罗罗腔榜上有名[N];大同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高旭东 史涌涛;在转型发展中打造文化软实力[N];大同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杨红英;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N];大同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杨红英 陈杰;我市庆祝耍孩儿罗罗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N];大同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锦华;触摸大同“非遗”[N];大同日报;2009年

9 王旭明;不安分的高保利[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于红丽;影视作品颂大同[N];大同日报;2011年



本文编号:2583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83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1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