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河北涿州横岐调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3 13:34
【摘要】:横岐调,属于梆子腔系统,板腔体,是中国地方戏曲中的独特剧种,流行于河北省涿州市西部的横岐村一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的唱腔明快、舒展,优美动听,念白为京白与韵白并用,常杂以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的演出剧目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演员均为当地的村民,农闲时刻,欢聚一堂,进行排练与演出,家家户户洋溢着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这种亲近性,将村民凝聚在一起,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颇受当地村民的喜爱。 然而,在清朝时期就繁盛于河北涿州、涞水、易县、高碑店、定兴、徐水、固安以及北京郊区的房山、大兴等地的这一民间小戏——横岐调,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洗礼,现在仅在河北涿州西部的南横岐村以及涞水县和北京房山区的少数几个村顽强地生存与传承着。本文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中所得的口述和图像资料,从横岐调如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一、横岐调的生存背景和历史变迁。主要介绍横岐调的历史渊源及人文和自然的生存背景。二、横岐调的艺术形态。通过田野调查,本节从音乐体制、舞台表演两方面进行研究,揭示这一民间小戏在唱腔、伴奏、角色行当等方面的历史变化。三、剧目和剧本。通过对剧目分类及剧本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各角色在不同时期演出时所具有的特色及剧本体现的主要思想特征和语言特点。四、班社和艺人,通过对历史上和现存班社及艺人的全面调查,分析这一民间小戏历史兴衰的轨迹。五、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作为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小戏,它的存在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这节主要论述其社会与艺术价值。六、现状与保护。尽管2006年,横岐调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国家文化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其生存现状仍令人堪忧。本节通过详细的田野考察,分析剧团存在的问题及生存危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25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兼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思想战线;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2586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86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4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