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01:32

  本文关键词: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殊花鼓在2007年2月,被河南省省政府和文化厅第一批纳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文殊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十二·五”时期要求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主要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个案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文殊花鼓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其场域下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发展路径进行探讨,总结出传统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 1.文殊花鼓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花会玩灯——打五件(打龙船)——二三对——地灯——花鼓戏这五个阶段。通过对文殊花鼓的宏观背景、筹资方式、组织结构及运作三方面进行考察及田野工作,可以看出,文殊花鼓目前的保存机制较完整,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但其原生态的文化信息依然浓厚,地方语言是特色,也是发展障碍。 2.花鼓戏在发展传承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风向标式的引导作用,从建国前无政府的自给自足——“百花齐放”政策下的繁荣——政府主导偏离的濒危——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下的保护。 3.文殊花鼓中传统体育:从组织形式、人员结构和活动方式可以看出,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活动内容具有娱神性、对现实生活的写实性、世俗愿望的寄托性、参与过称具有娱乐性、获取物质报酬性。 4.文殊花鼓与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农业文化形态,目前只是作为文化娱乐的一部分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开展,具有明显的重情感交流轻竞技对抗、重群体轻个人,表演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传统体育还缺乏规则和制度。 5.文殊花鼓与传统体育在发展和传承中的关系:文殊花鼓具有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媒介功能;文殊花鼓与传统体育在人们生活中具有承载关系、共生关系,,物质和非物质的社会资源和资本进行互动时,彼此不断的融合和接受,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6.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文化底蕴深厚,是历时代的集体文化的智慧结晶,在现时态的生活时代,仍具有社会社会功能:神佑的心理安慰,人们情感宣泄的渠道,促进台上台下的互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协助发展,同时弥补文殊花鼓的不足,使场面上达到延伸。 7.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的发展启示:传统文化与时代化接轨的同时,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场域,不能与传统文化接受相背离,传统体育的发展应以服务社会为终极目标。
【关键词】:文殊花鼓戏 传统体育 场域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5;G8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导言8-18
  • 1.1 选题依据8-10
  • 1.2 选题意义10-11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6
  • 1.3.1 国内研究11-15
  • 1.3.2 国外研究15-16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16-18
  • 1.4.1 场域16
  • 1.4.2 文殊花鼓16
  • 1.4.3 传统体育16-18
  • 2 研究方法18-20
  • 2.1 文献资料法18
  • 2.2 田野调查法18
  • 2.3 访谈法18-19
  • 2.4 个案研究19
  • 2.5 逻辑分析法19-20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0-46
  • 3.1 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概述20-36
  • 3.1.1 文殊花鼓20-31
  • 3.1.2 文殊花鼓中的传统体育31-36
  • 3.2 文殊花鼓对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接受36-38
  • 3.2.1 文殊花鼓的媒介特征36
  • 3.2.2 文殊花鼓与传统体育的承载关系36-37
  • 3.2.3 文殊花鼓与传统体育的共生关系37
  • 3.2.4 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接受37-38
  • 3.3 文殊花鼓场域下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38-41
  • 3.3.1 神佑的心理安慰38-39
  • 3.3.2 情感宣泄39-40
  • 3.3.3 从台上到台下的互动40-41
  • 3.3.4 场面上的延伸41
  • 3.4 文殊花鼓场域下传统体育发展的启示41-46
  • 3.4.1 传统体育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场域42
  • 3.4.2 传统体育发展不能背离传统文化接受42-44
  • 3.4.3 传统体育发展应以服务社会为终极目标44-46
  • 4 总结46-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50-51
  • 致谢51-52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晋湘;从高脚运动的演变历程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郑国华;付大鹏;李志向;;对西部典型村寨体育变迁的个案考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3 赵向欣;豫南花鼓灯历史流变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冯胜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西部大开发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建新,白晋湘,田祖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杨燕;;振兴民族民间音乐——谈信阳光山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年02期

7 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邹世东;;略论豫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J];四川戏剧;2008年06期

9 熊晓正;机遇与挑战——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浅见[J];成都体院学报;1988年04期

10 张小林;白晋湘;刘少英;龙佩林;;少数民族村落现代化中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与需求的实证研究——来自湘西少数民族群众的声音与调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郑国华;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邓开民;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60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7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