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木偶造型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01:49
【摘要】:目前关于湖南木偶艺术的专门著述所见甚少,而有关于湖南木偶的文论也基本上仅仅是对戏剧题材、技艺唱腔等方面的描述,而对木偶造型及工艺研究并未形成深入系统的完整论著。湖南木偶戏中木偶艺术独自特色,类型主要为杖头木偶与布袋木偶,其中杖头木偶分为“外签”杖头木偶和“内签”杖头木偶,现代木偶与民间木偶的造型和工艺亦形成了“雅”与“俗”对望。 笔者于2010年5月到11月之间深入民间艺人家中做访问,主要到访地点是湖南邵阳、邵东和湖南皮影木偶剧团,得到了生动、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下对湖南木偶的源流沿革、木偶文化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炼出湖南木偶戏木偶头像、脸谱、身躯服饰、盔帽等造型艺术与工艺传承特征,为保护我国非物质遗产、提高创新木偶设计水平、寻找木偶戏在当今社会的生存方法等。 本文分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湖南木偶与木偶戏相关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把采集的湖南木偶戏资料进行有理论体系的整理和归纳,如湖南木偶造型艺术特征、祭祀文化、表演、现状与发展等;第三部分是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进行提炼联系实际情况,如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提出湖南木偶艺术的生存策略建议等,总结出湖南木偶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关联与差异,从而找出木偶需要传承和发扬的特性,并提出解决其弱势的计划和方法。对木偶造型艺术进行传承和创新,通过对木偶和现代设计方法的结合,实现对民间木偶的继承和发扬。
【图文】:

夸张性,艺术个性,形状,形式


图1一02外签杖头木偶内杆,内杆形体具有夸张性,由木戏人物,标准的内杆木偶戏衣形呈去了人的形状,适合表演夸张性、演形式是中国杖头木偶艺术个性十。年2月,页38

夸张性,木偶,湖南,辞海


“签”在戏袍内称之为“内签”。湖南木杖头木偶戏的木偶有分“内签”杖头木偶(图1一01)与“外签”杖头木偶(图l一02)。图1一01内签杖头木偶图1一02外签杖头木偶湖南杖头木偶戏传入湖南时为内杆,内杆形体具有夸张性,由木偶头部和衣服组成一个完整的木偶戏人物,标准的内杆木偶戏衣形呈长方形,宽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人的形状,适合表演夸张性、丑角类的人物。木偶“内签”的表演形式是中国杖头木偶艺术个性十①《辞海·艺术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年2月,页384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8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刚;;传统木偶艺术的境遇给予中国现代动画的启迪[J];艺术教育;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石浩;小木偶里的中华大文化[N];团结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立元;如何让小木偶发展成大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艳;岭南木偶眼神变化如真人[N];广州日报;2011年

4 本报首席记者 张裕;单江峰:就喜欢捣鼓木偶[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陈原;小木偶 大产业[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卢彬;“变脸公主”和她的变脸木偶[N];南宁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景华;小木偶“耍”出大产业[N];光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赵s

本文编号:2615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615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e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