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秦腔传统剧中的悲剧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01:02

  本文关键词:秦腔传统剧中的悲剧精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作为古老的地方戏曲,秦腔发源于陕甘一带,经过秦风、秦声的历史积淀,在明清之际逐渐发展成熟,成长为中国梨园的一支劲旅,具有“古调独弹”的艺术魅力。 秦腔根植于厚重的西北大地,取材于历史、政治和平常的社会生活内容,其发展至今,已拥有数量庞大的剧目,据杨志烈编著的《秦腔剧目初考》记载,有详细情节的剧目多达一千六百多个。其中包括文戏、武戏、须生、净角和青衣戏,以本戏居多,演出的看家戏是“江湖二十四本”(《春秋笔》、《五典坡》、《下河东》、《八义图》等)。这些传统经典剧目的形成,得益于西北地区丰饶的自然和文化生态,在选材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呈现出了“慷慨激昂,苍凉豪迈”的审美品格,尤其是剧中主人公的悲剧性形象引人注目,他们面对摧残和毁灭,总是能表现出奋力抗争、永不言败的悲剧精神。 为了更加具体地探析秦腔戏曲中蕴含的悲剧精神,本文拟以传统剧中的经典剧目为对象,主抓选材、矛盾冲突、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论述。本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记述选题缘由,归纳研究现状、阐述相关理论。 第二部分:秦腔传统剧概述及其悲剧精神探源。从“秦腔”剧种之名的由来入笔,简述秦腔的发展和流播,并探析其生成的自然和艺术生态环境;论述秦腔传统剧悲剧性的选材倾向;从矛盾冲突和具体的舞台表演把握悲剧人物的形象塑造。 第三部分:秦腔传统剧中悲剧精神的文化意蕴。秦腔传统剧以浅显易懂的唱词,精湛的舞台表演,弘扬“忠君爱国”、“义薄云天”、“为爱抗争”的主题,与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高度契合。 第四部分:秦腔传统剧中悲剧精神的美学特征。分析秦腔传统剧中的悲与美、崇高与美,以《铡美案》、《八义图》、《游西湖》、《周仁回府》、《五典坡》等经典剧目为例,探寻积聚在悲剧主人公身上的生命之美和人性之美。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悲剧精神是秦腔生命延展的灵魂,只有在剧本与舞台表演中,注意发掘和弘扬悲剧主人公生命中最深沉、最隐秘的东西,才能永葆秦腔神奇的艺术魅力永不退色。
【关键词】:秦腔传统剧 悲剧精神 审美品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2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1
  • 一 秦腔传统剧概述11-18
  • (一) “秦腔”剧种的形成考释11-15
  • (二) 秦腔传统剧生成的自然和人文生态15-18
  • 二 秦腔传统剧中的悲剧精神探源18-27
  • (一) 秦腔传统剧剧目选材的悲剧性倾向18-21
  • (二) 秦腔传统剧中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塑造21-27
  • 三 秦腔传统剧中悲剧精神的文化意蕴27-30
  • (一) 秦腔传统剧中的“忠”27-28
  • (二) 秦腔传统剧中的“义”28-29
  • (三) 秦腔传统剧中的“爱”29-30
  • 四 秦腔传统剧中悲剧精神的美学特征30-38
  • (一) 秦腔传统剧中悲剧精神的审美内涵30-34
  • (二) 秦腔传统剧中悲剧精神的审美品格34-38
  • 结语38-39
  • 注释39-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育生;;秦腔要有艺术美[J];陕西戏剧;1981年05期

2 王志直;秦腔剧目源流初探[J];当代戏剧;2002年02期

3 张晋元;秦腔流派与传播[J];当代戏剧;2005年02期

4 季国平;;当秦腔遭遇现代文明[J];当代戏剧;2008年02期

5 谢艳春;;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J];当代戏剧;2008年02期

6 张安峰;;从戏曲源流看秦腔的未来[J];当代戏剧;2008年05期

7 李昆杰;;秦腔艺术个性之我见[J];当代戏剧;2009年03期

8 陈国平;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系统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9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10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秦腔传统剧中的悲剧精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66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2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