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歌剧《再别康桥》选段《白日飞升》的演唱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11 23:08
  歌剧《再别康桥》是我国首部小剧场歌剧,2001年首演以来,以其雅致、诗意,受到大家的喜爱。其中的唱段《白日飞升》也因其优美的旋律、戏剧性的结构、以及具有张力的音域,让广大声乐专业和声乐爱好者多次演绎。在近几年的各项声乐比赛及音乐会中屡次出现,雷佳在其博士毕业音乐会中加入这个歌剧选段。本人的硕士学位音乐会也演唱了这首作品,通过观摩和实践,对这首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简述歌剧的创作背景和人物分析;第二章从咬字、呼吸运用、共鸣腔体运用以及情感处理这四个方面对咏叹调《白日飞升》进行声乐技术分析;第三章从人物形象设计、不同歌唱家演唱对比以及个人的舞台实践这三个方面对《白日飞升》的舞台表演进行分析。 

【文章来源】: 王君然 海南大学

【文章页数】: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歌剧《再别康桥》选段《白日飞升》的演唱分析


人体歌唱时所运用的头部腔体、声道及咽部图

心理科学,神经,机制,舞台


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4咏叹调《白日飞升》的舞台表演4.1人物形象设计舞台形象应该是独特的,包括了舞美的设计、演员对台词动作的把握和体现、服装道具的精心编排等等,才能让舞台形象充满个性化。《再别康桥》中的林徽因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从青涩的少女、到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林徽因在歌剧中的舞台形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白日飞升》这一个唱段作为林徽因对徐志摩情感的爆发点出现,是以徐志摩悲壮的死为引子出现的。4.1.1灯光、舞美、服饰、道具的合理利用在歌剧舞台表演中,联觉的合理运用,让歌剧表演更具感染力,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联觉是指由一种感官刺激引起其他感官体验的心理过程①。可以由视觉触发味觉、嗅觉,也可以由听觉触发其他感官。例如,看见红色就感到炎热;听到警报声就感觉紧张。在“白日飞升”这一幕,在胡适先生的《追悼志摩》朗诵完毕后,林徽因一袭黑裙开始演唱咏叹白日飞升。舞台灯光用蓝色作为底色,只有一束蓝灰色的灯光照在徽音身上,手中紧紧握着志摩遇难时所乘飞机的一片残海这种灰蓝色的面光会让人直接地感觉到死亡带来的冰冷和压抑。配合黑色的裙子,整个人物会有来到墓地与灵魂对话的效果。在演唱开始之前,林徽因身边的桃树花朵片片凋落,像是桃花也在为悼念徐志摩而落泪,舞台规模虽小,但是情绪的表达却十分到位。图2雷佳饰演的林徽因①程大志,隋光远,陈春萍.联觉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5):944-950.


本文编号:2911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911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e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