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哈哈腔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6 01:27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是河北省保定清苑地区的优秀地方剧种之一,流传近上百年,受到地方方言和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哈哈腔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颇受河北人民喜爱。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形式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慢慢走向衰落。2006年,以哈哈腔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清苑区政府对哈哈腔的活态传承制订了5年保护计划。对此,笔者来到清苑,对哈哈腔的传承现状进行调研,试图对哈哈腔的传承活动进行较深入地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主要对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描述和说明。第一部分是对哈哈腔剧种的概述,从哈哈腔的源起及发展现状、哈哈腔的音乐特点以及哈哈腔蕴含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哈哈腔传承活动的田野调查,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对职教中心哈哈腔班教学及哈哈腔剧团两个传承机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与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哈哈腔传承的思考,运用了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哈哈腔传承的教育功能与价值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哈哈腔学校和剧团传承的教学模式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构想。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重点及创新
一、哈哈腔剧种概述
(一)哈哈腔的源起及发展现状
(二)哈哈腔的艺术特点
(三)哈哈腔的价值探索
二、哈哈腔传承的田野调查
(一)清苑区职教中心的哈哈腔班传承
(二)清苑区哈哈腔剧团的传承
(三)哈哈腔传承田野调查的梳理与分析
三、哈哈腔传承的思考
(一)哈哈腔传承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二)哈哈腔学校传承的教学模式及建议
(三)哈哈腔剧团传承的发展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定俗曲哈哈腔考略[J]. 王瑞蕾. 保定学院学报. 2016(05)
[2]燕赵梨园传遗韵——哈哈腔的起源与传承[J]. 韩托. 档案天地. 2016(07)
[3]清苑人的瑰宝——民间戏曲哈哈腔实地考察心得[J]. 张天资. 大众文艺. 2014(08)
[4]哈哈腔调查[J]. 张洁敏. 中国戏剧. 2014(03)
[5]清苑哈哈腔[J]. 殷冲. 当代人. 2013(01)
[6]清苑哈哈腔,三百年传唱不衰的稀特剧种[J]. 郝兴月. 乡音. 2012(12)
[7]哈哈腔[J]. 郭晨曦. 文化月刊. 2012(03)
[8]哈哈腔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杨硕. 大舞台. 2010(10)
[9]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 方光耀.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10]载歌载舞哈哈腔[J]. 保塞. 乡音. 2008(04)
博士论文
[1]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 乔馨.中央民族大学 2010
[2]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岳永杰.中央民族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衡水中路哈哈腔的研究[D]. 慕瑞.河北大学 2014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划策略研究[D]. 孙思敏.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布依族蜡染工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D]. 葛化敏.西南大学 2009
[4]透过哈哈腔等地方戏曲的衰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 刘芳.河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19916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重点及创新
一、哈哈腔剧种概述
(一)哈哈腔的源起及发展现状
(二)哈哈腔的艺术特点
(三)哈哈腔的价值探索
二、哈哈腔传承的田野调查
(一)清苑区职教中心的哈哈腔班传承
(二)清苑区哈哈腔剧团的传承
(三)哈哈腔传承田野调查的梳理与分析
三、哈哈腔传承的思考
(一)哈哈腔传承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二)哈哈腔学校传承的教学模式及建议
(三)哈哈腔剧团传承的发展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定俗曲哈哈腔考略[J]. 王瑞蕾. 保定学院学报. 2016(05)
[2]燕赵梨园传遗韵——哈哈腔的起源与传承[J]. 韩托. 档案天地. 2016(07)
[3]清苑人的瑰宝——民间戏曲哈哈腔实地考察心得[J]. 张天资. 大众文艺. 2014(08)
[4]哈哈腔调查[J]. 张洁敏. 中国戏剧. 2014(03)
[5]清苑哈哈腔[J]. 殷冲. 当代人. 2013(01)
[6]清苑哈哈腔,三百年传唱不衰的稀特剧种[J]. 郝兴月. 乡音. 2012(12)
[7]哈哈腔[J]. 郭晨曦. 文化月刊. 2012(03)
[8]哈哈腔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杨硕. 大舞台. 2010(10)
[9]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 方光耀.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10]载歌载舞哈哈腔[J]. 保塞. 乡音. 2008(04)
博士论文
[1]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 乔馨.中央民族大学 2010
[2]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岳永杰.中央民族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衡水中路哈哈腔的研究[D]. 慕瑞.河北大学 2014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划策略研究[D]. 孙思敏.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布依族蜡染工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D]. 葛化敏.西南大学 2009
[4]透过哈哈腔等地方戏曲的衰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 刘芳.河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19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01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