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后申遗时期”地方非遗项目的高校传承路径思考——以青岛茂腔和面塑艺术的融合传播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01 01:54
  "后申遗时期"地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审视多年来高校与非遗项目之间的互动,部分高校未充分发挥非遗项目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作为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的重要场域,高校在非遗项目传承中不仅有其独特优势,而且是传承非遗项目文化价值的重要路径。该文结合高校与青岛茂腔、面塑艺术等地方非遗项目的创新性融合传承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总结高校持续性介入的传承经验,以期让高校在地方非遗项目的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2020,(15)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高校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研究热潮的“冷思考”
二、高校的持续性介入是地方非遗项目长效保护传承的重要路径
三、地方非遗项目茂腔和面塑艺术的高校融合传承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申遗时代”创新非遗传承人管理机制的路径与对策[J]. 王美,陈兴贵.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非遗地方小剧种的活态传承研究——以青岛地方戏“柳腔”为例[J]. 黎青,宋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本文编号:3169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169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6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