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晚清民国时期昆弋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00:06
  昆弋腔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由于长期同台演出,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弋腔风格的昆曲即昆弋腔,在晚清民国时期主要流行于北京和河北乡间等地。昆弋班在晚清民国时期主要包括6个王府班和19个河北民间戏班,还有7个曲社(本文特指昆弋子弟会)。王府班是河北民间戏班成班的滥觞,民间昆弋戏班一定程度上是在王府班和子弟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班有三种方式:财主出资成班、购买前戏班戏箱成班、原有班社分裂。戏班内部的体制结构则有班主制、集体制和明星制三种模式。这一时期戏班的地域分布和演出范围主要集中于河北乡间京东、京南两大区域,所以演员大都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周边村庄,且绝大多数人都是当地子弟会成员,因此民间戏班和子弟会在演员培养上有着循环流动的相互关系。同时,昆弋班内部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班规和演出习俗,一方面用来规范演员演戏,约束演员日常生活,一方面则多与封建迷信相关。进入民国后,昆弋班多演昆腔戏,通过搜集整理这一时期各种资料,本文一方面统计出昆弋演员共计138人,其中知名演员白永宽、郝振基、陶显庭、王益友等在北方昆弋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考证了演员之间的师承关系主要有:随王府艺人学艺、子弟...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昆弋腔的戏班和曲社
    1.1 昆弋腔的源流与早期发展概况
    1.2 晚清王府戏班
    1.3 河北民间职业戏班与曲社
        1.3.1 河北民间职业戏班
        1.3.2 河北民间曲社
    1.4 戏班的体制、管理与演出习俗
        1.4.1 戏班的体制构成
        1.4.2 昆弋戏班的管理规定
        1.4.3 戏班的演出习俗
第二章 昆弋腔的演员与角色
    2.1 昆弋演员名录与史事考订
    2.2 昆弋演员的师承与地域分布
        2.2.1 昆弋演员的师承关系
        2.2.2 昆弋演员的地域分布
    2.3 昆弋名角与昆弋戏班演出特色
        2.3.1 “昆曲大王”韩世昌
        2.3.2 昆弋戏班演出特色
第三章 昆弋腔的剧目
    3.1 昆弋腔剧目文献与名录
    3.2 昆弋腔剧目特色
        3.2.1 昆弋腔剧目与南方昆曲剧目差异
        3.2.2 昆弋腔特色剧目及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322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322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2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