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苏珊娜的舞台音乐形象塑造
发布时间:2021-11-03 12:20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经典的喜歌剧之一,直至今日,依然在各大剧院进行演出,或者作为音乐会的独唱曲目,深受大众喜爱。歌剧中除了运用独唱作品呈现人物形象特点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重唱作品增强角色的舞台表现力。作为演唱者,除了具有较强的演唱水平外,应对角色的唱词、旋律、剧情、表演等有一定的研究,从而更好的把握角色形象特点,进行二度创作。本文以《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主要是两方面,第一,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剧情,对苏珊娜的性格特点进行剖析,分析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并通过剧情走向梳理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第二,对苏珊娜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二重唱《多标致的新娘》和《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三首曲目进行音乐艺术处理和演唱技巧分析,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音乐形象特点,研究苏珊娜的舞台音乐形象塑造。
【文章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Dehvieni,nontardar》第1-4小节乐谱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9图2-1《Dehvieni,nontardar》第5-7小节乐谱FIG.2-1<Dehvieni,nontardar>Section5-7注:图2-1来自《女高音咏叹调曲集》5至24小节,这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独白,诉说是这段宣叙调的主要特点。这一段伴奏织体仍是以柱式和弦和级进为主,使伴奏旋律更具有流动性,最后两个小节和声色彩也非常丰富,由四个柱式和弦构成,最后结束在F大调的主和弦上。(见谱例3-1)图3-1《Dehvieni,nontardar》第20-24小节乐谱FIG.3-1<Dehvieni,nontardar>Section5-7注:图3-1来自《女高音咏叹调曲集》25至43小节为第二部分(见谱例4-1),从第25小节开始转为F大调,6/8拍,速度变为行板,给人一种舒缓,放松的感觉。而第31小节开头的弱起,奠定了整部这首作品的内心情感是细腻的且温柔的,35小节由F大调转为g和声小调,色彩走向从明亮转向柔和,从而衬托出苏珊娜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从迫不及待变为腼腆、温柔,而在43小节,调性由F大调转为C大调。(见谱例5-1)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9图2-1《Dehvieni,nontardar》第5-7小节乐谱FIG.2-1<Dehvieni,nontardar>Section5-7注:图2-1来自《女高音咏叹调曲集》5至24小节,这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独白,诉说是这段宣叙调的主要特点。这一段伴奏织体仍是以柱式和弦和级进为主,使伴奏旋律更具有流动性,最后两个小节和声色彩也非常丰富,由四个柱式和弦构成,最后结束在F大调的主和弦上。(见谱例3-1)图3-1《Dehvieni,nontardar》第20-24小节乐谱FIG.3-1<Dehvieni,nontardar>Section5-7注:图3-1来自《女高音咏叹调曲集》25至43小节为第二部分(见谱例4-1),从第25小节开始转为F大调,6/8拍,速度变为行板,给人一种舒缓,放松的感觉。而第31小节开头的弱起,奠定了整部这首作品的内心情感是细腻的且温柔的,35小节由F大调转为g和声小调,色彩走向从明亮转向柔和,从而衬托出苏珊娜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从迫不及待变为腼腆、温柔,而在43小节,调性由F大调转为C大调。(见谱例5-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演唱风格的探究——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J]. 曲歌.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02)
[2]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重唱的艺术特色[J]. 范雅婷.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3(03)
[3]论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的形象特征[J]. 张怡. 黄河之声. 2012(07)
[4]浅析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艺术特点[J]. 邱春. 音乐大观. 2012(02)
[5]探析莫扎特歌剧的基本特征及演唱技巧[J]. 侍威. 黄河之声. 2011(03)
[6]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看莫扎特的创作特征[J]. 林思名. 大舞台. 2010(01)
[7]从《费加罗的婚礼》看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色[J]. 孙静. 科技创新导报. 2008(34)
[8]西方音乐史中的莫扎特晚期的三部歌剧[J]. 马山雪.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02)
硕士论文
[1]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的人物特征与演唱分析[D]. 刘妍.吉林大学 2016
[2]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及演唱风格[D]. 李彤.天津音乐学院 2016
[3]莫扎特歌剧中轻型抒情女高音的角色分析[D]. 辛星.郑州大学 2016
[4]浅析《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角色演绎[D]. 韩宇飞.山西大学 2013
[5]莫扎特三部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分析[D]. 韩静.沈阳师范大学 2013
[6]浅析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D]. 聂莹莹.西南大学 2012
[7]莫扎特喜歌剧女性角色研究[D]. 汪月丽.武汉音乐学院 2010
[8]莫扎特歌剧的艺术风格及经典唱段的演唱探究[D]. 韩博.湖南师范大学 2010
[9]莫扎特歌剧中主要女高音角色的刻画与演绎[D]. 李坚.西安音乐学院 2009
本文编号:3473672
【文章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Dehvieni,nontardar》第1-4小节乐谱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9图2-1《Dehvieni,nontardar》第5-7小节乐谱FIG.2-1<Dehvieni,nontardar>Section5-7注:图2-1来自《女高音咏叹调曲集》5至24小节,这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独白,诉说是这段宣叙调的主要特点。这一段伴奏织体仍是以柱式和弦和级进为主,使伴奏旋律更具有流动性,最后两个小节和声色彩也非常丰富,由四个柱式和弦构成,最后结束在F大调的主和弦上。(见谱例3-1)图3-1《Dehvieni,nontardar》第20-24小节乐谱FIG.3-1<Dehvieni,nontardar>Section5-7注:图3-1来自《女高音咏叹调曲集》25至43小节为第二部分(见谱例4-1),从第25小节开始转为F大调,6/8拍,速度变为行板,给人一种舒缓,放松的感觉。而第31小节开头的弱起,奠定了整部这首作品的内心情感是细腻的且温柔的,35小节由F大调转为g和声小调,色彩走向从明亮转向柔和,从而衬托出苏珊娜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从迫不及待变为腼腆、温柔,而在43小节,调性由F大调转为C大调。(见谱例5-1)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9图2-1《Dehvieni,nontardar》第5-7小节乐谱FIG.2-1<Dehvieni,nontardar>Section5-7注:图2-1来自《女高音咏叹调曲集》5至24小节,这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独白,诉说是这段宣叙调的主要特点。这一段伴奏织体仍是以柱式和弦和级进为主,使伴奏旋律更具有流动性,最后两个小节和声色彩也非常丰富,由四个柱式和弦构成,最后结束在F大调的主和弦上。(见谱例3-1)图3-1《Dehvieni,nontardar》第20-24小节乐谱FIG.3-1<Dehvieni,nontardar>Section5-7注:图3-1来自《女高音咏叹调曲集》25至43小节为第二部分(见谱例4-1),从第25小节开始转为F大调,6/8拍,速度变为行板,给人一种舒缓,放松的感觉。而第31小节开头的弱起,奠定了整部这首作品的内心情感是细腻的且温柔的,35小节由F大调转为g和声小调,色彩走向从明亮转向柔和,从而衬托出苏珊娜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从迫不及待变为腼腆、温柔,而在43小节,调性由F大调转为C大调。(见谱例5-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演唱风格的探究——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J]. 曲歌.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02)
[2]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重唱的艺术特色[J]. 范雅婷.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3(03)
[3]论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的形象特征[J]. 张怡. 黄河之声. 2012(07)
[4]浅析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艺术特点[J]. 邱春. 音乐大观. 2012(02)
[5]探析莫扎特歌剧的基本特征及演唱技巧[J]. 侍威. 黄河之声. 2011(03)
[6]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看莫扎特的创作特征[J]. 林思名. 大舞台. 2010(01)
[7]从《费加罗的婚礼》看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艺术特色[J]. 孙静. 科技创新导报. 2008(34)
[8]西方音乐史中的莫扎特晚期的三部歌剧[J]. 马山雪.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02)
硕士论文
[1]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的人物特征与演唱分析[D]. 刘妍.吉林大学 2016
[2]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及演唱风格[D]. 李彤.天津音乐学院 2016
[3]莫扎特歌剧中轻型抒情女高音的角色分析[D]. 辛星.郑州大学 2016
[4]浅析《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角色演绎[D]. 韩宇飞.山西大学 2013
[5]莫扎特三部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分析[D]. 韩静.沈阳师范大学 2013
[6]浅析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D]. 聂莹莹.西南大学 2012
[7]莫扎特喜歌剧女性角色研究[D]. 汪月丽.武汉音乐学院 2010
[8]莫扎特歌剧的艺术风格及经典唱段的演唱探究[D]. 韩博.湖南师范大学 2010
[9]莫扎特歌剧中主要女高音角色的刻画与演绎[D]. 李坚.西安音乐学院 2009
本文编号:3473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47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