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9 09:42
中国的戏曲音乐形式主要由唱腔与伴奏(文场与武场)组成,伴奏除包腔外,还有润腔、拖腔、跟腔、随腔等多种形式,从而形成许多剧种“支声型”多声音乐形态。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唱腔+主奏乐器+锣鼓经三者交融后产生多声音效的音乐形态,演员的演唱与文武场的伴奏配合无形当中体现出戏曲音乐的多声创作思维,以及三次戏改之后我国传统戏曲音乐逐步融入大量的西方和声、配器等作曲技法,以致我国戏曲音乐由原先线性思维的多声音效向立体造势的多声部衍变与中和,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中西结合的多声音乐形态。本文以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将历史与音乐理论、音乐形态与作曲技法分析、文本资料与田野调查相互印证的研究手法,在立足本体的基础上将历史学、社会学与音乐学相结合,对山西戏曲音乐分别从历史层面、本体层面等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全面地对比,以此来探讨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衍变的方式与背景,并以此为基点,重识中国戏曲音乐百年来的改革与重构。山西的戏曲音乐,主要包含了梆子戏、落子戏、道情戏、耍孩儿、秧歌戏、眉户戏、碗碗腔、弦儿戏、清戏、锣鼓杂戏等众多剧种,在体式上梆板类和牌曲类近源或同...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3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多声形态的界定及论域研究述评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视角与方法
四、课题创新之处及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概述
第一节 戏曲音乐渊源历史述略
第二节 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构成溯源
一、戏曲唱腔中的对唱、合唱与重唱
二、戏曲伴奏乐队中器乐的重奏、合奏
第三节 传统戏曲音乐的多声形态类型
一、紧凑流畅——接应型多声织体
二、烘托陪衬——主调型多声织体
三、加花装饰——支声型多声织体
四、鲜明对比——复调型多声织体
五、立体丰富——综合型多声织体
第二章 20世纪山西传统戏曲音乐的多声形态类型
第一节 唱腔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
一、唱腔之间松散式接应型对唱与重唱
二、唱腔之间密集式接应型对唱与伴唱
第二节 唱腔与伴奏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
一、唱腔与主奏之间接应型多声
二、唱腔与主奏之间支声型多声
三、唱腔与主奏之间复调型多声
四、唱腔与锣鼓之间主调型多声
第三节 器乐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
一、主奏与锣鼓之间衬托式主调型多声
二、锣鼓之间对比式复调型多声
三、主奏与锣鼓之间衬托式主调型和对比式复调型的综合
第三章 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创腔技法的衍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四大梆子的多声创腔技法
一、伴奏乐器的多声音效
二、伴奏手法的多声创作思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大梆子多声创腔技法的中西融合
一、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介入
二、重唱、伴唱与合唱中接应型、主调型与复调型的综合
三、配乐中支声型与复调型的综合
四、支声型与复调型综合的人物主题音乐
五、支声型与复调型综合的中西乐器混合乐队
第四章 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衍变的成因
第一节 清后期至民国梆子腔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影响
一、晋东南区域——上党落子
二、晋南区域——眉户、乐乐腔
三、晋北区域——晋北道情、晋北大秧歌、耍孩儿
四、晋中区域——汾孝秧歌
第二节 抗战时期山西戏曲音乐对西洋乐器的借鉴
一、抗战革命根据地剧团/剧社对西洋乐器的少量应用
二、抗战时期山西戏曲音乐对西洋乐器小提琴广泛应用的历史铺垫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戏曲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一、唱腔编创形式的改变
二、戏曲乐队西洋乐器的加入
第四节 “文革”十年山西戏曲音乐的历史转折
一、以主题音乐为主的创作手法
二、新演唱形式和器乐曲的广泛应用
三、戏曲乐队编制的逐步扩大
第五节 改革开放二十年山西戏曲音乐的回归与重构
一、传统戏的复苏与回归
二、现代戏的普及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山西戏曲音乐研究论著索引(1952-2017)
附录B 相关资料表格统计
附录C 山西戏曲音乐唱腔改革经典剧目选段
附录D 山西戏曲音乐采访口述节选
附录E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
附录F 读博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梆子腔音乐研究发微[J]. 陈甜. 中国音乐. 2018(03)
[2]戏曲音乐中的多声结构形态[J]. 陈甜. 音乐研究. 2018(01)
[3]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探微[J]. 陈甜. 戏曲艺术. 2017(01)
[4]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二十年综述[J]. 严盟. 黄河之声. 2016(18)
[5]浅析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与结构特征[J]. 邵承帅. 黄河之声. 2016(19)
[6]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分类[J]. 陈媛. 黄河之声. 2016(16)
[7]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J]. 李兴梧.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6(04)
[8]山西运城市蒲剧团音乐改革之现状探究[J]. 刘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6(07)
[9]浅析山西晋剧音乐的构成元素及其组织手法[J]. 郝捷. 今传媒. 2016(04)
[10]晋南眉户戏唱腔音乐创作略析[J]. 陈甜. 音乐创作. 2016(03)
博士论文
[1]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D]. 白勇华.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D]. 郭丰涛.浙江大学 2015
[3]汉族民间音乐“一曲多变”的观念及其实践[D]. 李小兵.中国音乐学院 2014
[4]中国民间小戏研究[D]. 徐冰.上海大学 2014
[5]晋剧唱法及其风格研究[D]. 樊凤龙.中国音乐学院 2014
[6]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1942-1978)[D]. 黄亚清.浙江大学 2013
[7]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D]. 鲍焕然.武汉大学 2012
[8]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D]. 陈文革.福建师范大学 2012
[9]1919-1937:海外推介与中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D]. 江棘.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10]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D]. 吴民.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硕士论文
[1]山西孝义碗碗腔曲牌音乐研究[D]. 姚亭秀.山西师范大学 2015
[2]欧阳予倩的戏曲音乐改革研究[D]. 刘玲.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上党落子的板式唱腔研究[D]. 王一颖.山西大学 2013
[4]贺绿汀音乐创作中多声思维研究[D]. 孙晓琳.延边大学 2013
[5]傅永亮上党落子老生唱腔研究[D]. 傅臻清.山西大学 2012
[6]北路梆子音乐旋律与结构特征研究[D]. 段诫.山西大学 2011
[7]蒲剧音乐研究[D]. 韩晓丽.山西师范大学 2010
[8]山西地方剧种中的扬琴[D]. 张剑婷.山西大学 2009
[9]近八十年以来山西中路梆子创腔方式的变迁[D]. 崔磊.中国传媒大学 2009
[10]眉户音乐特色研究[D]. 曹晓晶.山西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55877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3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多声形态的界定及论域研究述评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视角与方法
四、课题创新之处及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概述
第一节 戏曲音乐渊源历史述略
第二节 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构成溯源
一、戏曲唱腔中的对唱、合唱与重唱
二、戏曲伴奏乐队中器乐的重奏、合奏
第三节 传统戏曲音乐的多声形态类型
一、紧凑流畅——接应型多声织体
二、烘托陪衬——主调型多声织体
三、加花装饰——支声型多声织体
四、鲜明对比——复调型多声织体
五、立体丰富——综合型多声织体
第二章 20世纪山西传统戏曲音乐的多声形态类型
第一节 唱腔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
一、唱腔之间松散式接应型对唱与重唱
二、唱腔之间密集式接应型对唱与伴唱
第二节 唱腔与伴奏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
一、唱腔与主奏之间接应型多声
二、唱腔与主奏之间支声型多声
三、唱腔与主奏之间复调型多声
四、唱腔与锣鼓之间主调型多声
第三节 器乐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
一、主奏与锣鼓之间衬托式主调型多声
二、锣鼓之间对比式复调型多声
三、主奏与锣鼓之间衬托式主调型和对比式复调型的综合
第三章 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创腔技法的衍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四大梆子的多声创腔技法
一、伴奏乐器的多声音效
二、伴奏手法的多声创作思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大梆子多声创腔技法的中西融合
一、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介入
二、重唱、伴唱与合唱中接应型、主调型与复调型的综合
三、配乐中支声型与复调型的综合
四、支声型与复调型综合的人物主题音乐
五、支声型与复调型综合的中西乐器混合乐队
第四章 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衍变的成因
第一节 清后期至民国梆子腔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影响
一、晋东南区域——上党落子
二、晋南区域——眉户、乐乐腔
三、晋北区域——晋北道情、晋北大秧歌、耍孩儿
四、晋中区域——汾孝秧歌
第二节 抗战时期山西戏曲音乐对西洋乐器的借鉴
一、抗战革命根据地剧团/剧社对西洋乐器的少量应用
二、抗战时期山西戏曲音乐对西洋乐器小提琴广泛应用的历史铺垫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戏曲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一、唱腔编创形式的改变
二、戏曲乐队西洋乐器的加入
第四节 “文革”十年山西戏曲音乐的历史转折
一、以主题音乐为主的创作手法
二、新演唱形式和器乐曲的广泛应用
三、戏曲乐队编制的逐步扩大
第五节 改革开放二十年山西戏曲音乐的回归与重构
一、传统戏的复苏与回归
二、现代戏的普及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山西戏曲音乐研究论著索引(1952-2017)
附录B 相关资料表格统计
附录C 山西戏曲音乐唱腔改革经典剧目选段
附录D 山西戏曲音乐采访口述节选
附录E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
附录F 读博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梆子腔音乐研究发微[J]. 陈甜. 中国音乐. 2018(03)
[2]戏曲音乐中的多声结构形态[J]. 陈甜. 音乐研究. 2018(01)
[3]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探微[J]. 陈甜. 戏曲艺术. 2017(01)
[4]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研究二十年综述[J]. 严盟. 黄河之声. 2016(18)
[5]浅析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与结构特征[J]. 邵承帅. 黄河之声. 2016(19)
[6]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分类[J]. 陈媛. 黄河之声. 2016(16)
[7]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J]. 李兴梧.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6(04)
[8]山西运城市蒲剧团音乐改革之现状探究[J]. 刘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6(07)
[9]浅析山西晋剧音乐的构成元素及其组织手法[J]. 郝捷. 今传媒. 2016(04)
[10]晋南眉户戏唱腔音乐创作略析[J]. 陈甜. 音乐创作. 2016(03)
博士论文
[1]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D]. 白勇华.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D]. 郭丰涛.浙江大学 2015
[3]汉族民间音乐“一曲多变”的观念及其实践[D]. 李小兵.中国音乐学院 2014
[4]中国民间小戏研究[D]. 徐冰.上海大学 2014
[5]晋剧唱法及其风格研究[D]. 樊凤龙.中国音乐学院 2014
[6]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1942-1978)[D]. 黄亚清.浙江大学 2013
[7]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D]. 鲍焕然.武汉大学 2012
[8]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D]. 陈文革.福建师范大学 2012
[9]1919-1937:海外推介与中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D]. 江棘.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10]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D]. 吴民.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硕士论文
[1]山西孝义碗碗腔曲牌音乐研究[D]. 姚亭秀.山西师范大学 2015
[2]欧阳予倩的戏曲音乐改革研究[D]. 刘玲.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上党落子的板式唱腔研究[D]. 王一颖.山西大学 2013
[4]贺绿汀音乐创作中多声思维研究[D]. 孙晓琳.延边大学 2013
[5]傅永亮上党落子老生唱腔研究[D]. 傅臻清.山西大学 2012
[6]北路梆子音乐旋律与结构特征研究[D]. 段诫.山西大学 2011
[7]蒲剧音乐研究[D]. 韩晓丽.山西师范大学 2010
[8]山西地方剧种中的扬琴[D]. 张剑婷.山西大学 2009
[9]近八十年以来山西中路梆子创腔方式的变迁[D]. 崔磊.中国传媒大学 2009
[10]眉户音乐特色研究[D]. 曹晓晶.山西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55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55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