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民与戏剧:西藏的阿吉拉姆及其艺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8 02:18
西藏传统戏剧阿吉拉姆自诞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追溯其源头直至前佛教时期的民间信仰和仪式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与乡民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艺术实践,阿吉拉姆既承载了西藏乡土社会的文化记忆,也承载了乡民社会所经历的宗教、文化、历史的演变和遭遇。虽然以往的大多数研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阿吉拉姆的诸艺术现象上,但其艺术之外的意义和价值更值得研究者注目。本文以时间为轴线,阿吉拉姆与其实践主体乡民的关系为语境,根据笔者对西藏日喀则地区仁布县仁布乡江嘎尔群宗村江嘎尔瓦和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那噶村那嘎拉姆两个阿吉拉姆的团体以及以拉萨为中心的阿吉拉姆演出活动的实地跟踪调查为依据,试图从乡民生活和生命中的阿吉拉姆为观察视角,揭示阿吉拉姆在西藏民间得以传承至今的动力和意义。另外,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阿吉拉姆专业、业余分化、研究界的话语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对民间阿吉拉姆的影响,反观以往的研究,试着以总结过去的态度提出研究西藏民间艺术的新思路。 论文由导论、四章正文和结论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从笔者与藏族民间戏剧的缘分出发,提出选题的原由、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田野点地图与照片
中文摘要
藏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南木特(rnam thar)—我的美丽乡愁
二、第一次田野到选择民族学
三、后“集成”时代阿吉拉姆研究再出发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研究回顾
二、对以往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理论视角
一、仪式、艺术、生活与“阿吉拉姆”的传承
二、“民间仪式”、“国家仪式”与阿吉拉姆的发展
第四节: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
二、文本阐释
三、口述史
第一章 田野时空
第一节、行走在卫藏的乡村:田野空间
一、那嘎村:那嘎拉姆所在地
二、江嘎尔群宗村:江嘎尔瓦的故乡
三、拉萨周边:“阿吉拉姆”演出的活跃区
第二节、从夏初到秋末:田野时间
一、2011年7月至9月:那嘎村
二、2011年7月至8月末:江嘎尔群宗村
三、2011年7月至2011年10月中:拉萨及周边
第三节、小结
第二章 仪式歌舞与戏剧实践:阿吉拉姆的诞生
第一节、从“温巴顿”(rngon pa’don)说起
一、“温巴顿”表演及内容
二、“温巴顿”表演中的一些早期符号
第二节、仪式歌舞与白色面具:“温巴”面具原型的讨论
一、“温巴”面具(rngon b'i'bag)解释的两种分歧
二、“阿热瓦”(a ra ba):仪式性歌舞中的白胡子老人
三、从“阿热瓦”(a ra ba)到“温巴”:仪式剧中的白胡子猎人
第三节、桥与戏:汤顿杰布(thang stong rgyal pa)与戏剧实践
一、疯狂者的造桥
二、从猎人到渔夫:汤顿杰布的戏剧实践
第四节、小结
一、仪式与戏剧:从仪式歌舞到阿吉拉姆
二、乡民眼中的“温巴顿”
第三章 从仪式到艺术:以“雄”(gzhung)为核心的阿吉拉姆
第一节、佛经翻译与戏剧文学
一、无名的剧作者
二、“雄”(gzhung)从何而来
第二节、藏鲁与卫鲁:阿吉拉姆的风格
一、藏鲁(gtsang lugs)
二、卫鲁(dbus lugs)
第三节、阿吉拉姆与雪顿(zho ston)
一、江嘎尔瓦的雪顿之路
二、雪顿的时空坐标
第四节、乡民生活中的阿吉拉姆
一、岁时节庆与阿吉拉姆
二、巡回演出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 在广场与舞台之间:机遇与挑战中的阿吉拉姆
第一节、民间仪式与国家仪式:阿吉拉姆的“专业”和“业余”分野
一、“风和日暖花重开”: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成立始末
二、“来肖”(las zhor)拉姆
第二节、人间剧场:拉姆瓦的人生与人生中的阿吉拉姆
一、最后的“赛钦巴”
二、背着手唱“囊达”
三、从那嘎村到罗布林卡
四、新一代的“拉姆瓦”
第三节、非遗展演:在消亡与复兴的边缘
一、作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阿吉拉姆
二、阿吉拉姆团体的新格局
三、非遗过程中的阿吉拉姆
第四节、小结
结语 乡民与戏剧:再论阿吉拉姆的研究
一、从“拉姆”到“藏戏”:关于研究话语的反思
二、“活”的还是“化石”:关于阿吉拉姆的传承模式
三、乡民与戏剧:在吉兆(rten’brel)与妄想(rnam rtog)之间
参考文献
附录
一、2010年全区民间藏戏队情况统计表
二、2011年全区藏戏队补报表
三、江嘎尔群宗村房名与门牌号
四、江嘎尔瓦的成员名单及其家户的房名
五、仁布乡、江嘎尔群宗村委、江嘎尔瓦三方协议
六、堆龙德庆县马乡措麦拉姆简介
七、本文中藏文拉丁文转写参照系统
八、2011年中国拉萨雪顿节活动日程安排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21132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田野点地图与照片
中文摘要
藏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南木特(rnam thar)—我的美丽乡愁
二、第一次田野到选择民族学
三、后“集成”时代阿吉拉姆研究再出发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研究回顾
二、对以往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理论视角
一、仪式、艺术、生活与“阿吉拉姆”的传承
二、“民间仪式”、“国家仪式”与阿吉拉姆的发展
第四节: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
二、文本阐释
三、口述史
第一章 田野时空
第一节、行走在卫藏的乡村:田野空间
一、那嘎村:那嘎拉姆所在地
二、江嘎尔群宗村:江嘎尔瓦的故乡
三、拉萨周边:“阿吉拉姆”演出的活跃区
第二节、从夏初到秋末:田野时间
一、2011年7月至9月:那嘎村
二、2011年7月至8月末:江嘎尔群宗村
三、2011年7月至2011年10月中:拉萨及周边
第三节、小结
第二章 仪式歌舞与戏剧实践:阿吉拉姆的诞生
第一节、从“温巴顿”(rngon pa’don)说起
一、“温巴顿”表演及内容
二、“温巴顿”表演中的一些早期符号
第二节、仪式歌舞与白色面具:“温巴”面具原型的讨论
一、“温巴”面具(rngon b'i'bag)解释的两种分歧
二、“阿热瓦”(a ra ba):仪式性歌舞中的白胡子老人
三、从“阿热瓦”(a ra ba)到“温巴”:仪式剧中的白胡子猎人
第三节、桥与戏:汤顿杰布(thang stong rgyal pa)与戏剧实践
一、疯狂者的造桥
二、从猎人到渔夫:汤顿杰布的戏剧实践
第四节、小结
一、仪式与戏剧:从仪式歌舞到阿吉拉姆
二、乡民眼中的“温巴顿”
第三章 从仪式到艺术:以“雄”(gzhung)为核心的阿吉拉姆
第一节、佛经翻译与戏剧文学
一、无名的剧作者
二、“雄”(gzhung)从何而来
第二节、藏鲁与卫鲁:阿吉拉姆的风格
一、藏鲁(gtsang lugs)
二、卫鲁(dbus lugs)
第三节、阿吉拉姆与雪顿(zho ston)
一、江嘎尔瓦的雪顿之路
二、雪顿的时空坐标
第四节、乡民生活中的阿吉拉姆
一、岁时节庆与阿吉拉姆
二、巡回演出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 在广场与舞台之间:机遇与挑战中的阿吉拉姆
第一节、民间仪式与国家仪式:阿吉拉姆的“专业”和“业余”分野
一、“风和日暖花重开”: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成立始末
二、“来肖”(las zhor)拉姆
第二节、人间剧场:拉姆瓦的人生与人生中的阿吉拉姆
一、最后的“赛钦巴”
二、背着手唱“囊达”
三、从那嘎村到罗布林卡
四、新一代的“拉姆瓦”
第三节、非遗展演:在消亡与复兴的边缘
一、作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阿吉拉姆
二、阿吉拉姆团体的新格局
三、非遗过程中的阿吉拉姆
第四节、小结
结语 乡民与戏剧:再论阿吉拉姆的研究
一、从“拉姆”到“藏戏”:关于研究话语的反思
二、“活”的还是“化石”:关于阿吉拉姆的传承模式
三、乡民与戏剧:在吉兆(rten’brel)与妄想(rnam rtog)之间
参考文献
附录
一、2010年全区民间藏戏队情况统计表
二、2011年全区藏戏队补报表
三、江嘎尔群宗村房名与门牌号
四、江嘎尔瓦的成员名单及其家户的房名
五、仁布乡、江嘎尔群宗村委、江嘎尔瓦三方协议
六、堆龙德庆县马乡措麦拉姆简介
七、本文中藏文拉丁文转写参照系统
八、2011年中国拉萨雪顿节活动日程安排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21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72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