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上海“昆大班”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3 19:30
  上海“昆大班”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华东戏曲研究院招生开办的第一届“昆曲演员训练班”。班上学员接受全新的公办戏校模式的教育,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由国家培养的昆剧专业演员。该班先后培养出蔡正仁、岳美缇、华文漪、梁谷音、张洵澎、王芝泉、蔡瑶铣、计镇华、方洋、刘异龙、张铭荣、成志雄、杨春霞等一批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京昆表演艺术家,被全国戏曲教育界公认为“成材率最高的班级”。上海“昆大班”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方昆剧表演艺术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接续力量,是继苏州“传”字辈科班之后行当最齐、能戏最多、表现能力与创作能力最强、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最高、国内外影响最大、艺术生命最长的专业昆剧表演群体。他们在新中国昆剧演出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昆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出人出戏、高效成才的艺术传承经验更是为当代昆剧人才培养工程树立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成功范本,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上海“昆大班”艺术生涯的系统梳理,归纳其艺术特色和成就地位,同时以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作为例证,围绕昆剧演员的培养与成才、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两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话...

【文章页数】:2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昆大班”的成立背景
    第一节 二十世纪前中叶昆剧艺术在上海的生存状态
        一 民国时期上海昆剧舞台的短暂复兴与重归沉沦
        二 建国前后“传”字辈在沪演出余势及舞台谢幕
    第二节 戏改政策背景下华东戏曲研究院对昆剧的挽救与促变
        一 华东戏曲研究院的成立及其对“传”字辈的聘任重用
        二 筹建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
第二章 “昆大班”的招生举措与学员构成
    第一节 百里挑一的招生考试
    第二节 “昆大班”生源特色
        一 家庭条件与成分出身
        二 考学动机与入行基础
第三章 上海戏校对“昆大班”的教学培养
    第一节 上海戏校的办学条件
        一 师资配备
        二 校舍条件
        三 助学待遇
    第二节 上海戏校的教学特色
        一 新式学制
        二 课程设置
        三 教学开展
        四 毕业分配
    第三节 “昆大班”的学习成果
        一 剧目学习成果
        二 人才初步成果
第四章 “昆大班”的昆剧艺术新典范
    第一节 从“末代子孙”到承前启后的新人
        一 昆剧禁演时期“昆大班”的艺术境遇
        二 上海昆剧团成立与“昆大班”的出人出戏
    第二节 昆剧表演的“昆大班”特色
        一 演出文本精炼化
        二 舞台表演风格化
        三 舞美应用多元化
    第三节 “昆大班”的成就地位与当代影响
第五章 “昆大班”的教学传承
    第一节 教学成果
    第二节 教学特色
    第三节 昆剧传承的当代困境与几点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昆大班”学员表
    附录二 张洵澎老师访谈记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 作者简历
    二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本文编号:3748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748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