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抗战时期戏剧民族化理论与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6 03:2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主张要创作“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从而发展成了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引起了戏剧工作者对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推动了戏剧民族化理论与批评的进步,从而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战争年代,特定的现实环境,促进了历史剧的创作,产生了《屈原》等优秀的历史剧作品,并且得以搬上舞台演出。剧中人物体现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关于历史剧真实性和艺术性、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于历史诗意和历史精神的追求等问题的论争。论争形成的历史剧民族化理论与批评,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了历史剧艺术的成熟。抗战时期,陈铨的《野玫瑰》登上舞台演出,同样吸引了人们强烈的关注。同时,因为其作品中对于间谍和汉奸形象的塑造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于《野玫瑰》的不断批判,产生了关于《野玫瑰》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论争,从而促进了戏剧民族化理论与批评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戏剧艺术的进步。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有关“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一 “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
    二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三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
第二章 有关《屈原》和历史剧的论争
    一 《屈原》的创作与演出
    二 《屈原》演出后的争议
    三 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论争
第三章 有关《野玫瑰》的论争
    一 《野玫瑰》的创作与演出
    二 《野玫瑰》演出前后的争议
    三 关于《野玫瑰》论争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49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749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e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