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区大平调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31 03:04
本文关键词:菏泽地区大平调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平调 国营与民营 转型比较 传承与发展
【摘要】:大平调是流传于中原五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地区是以曹州(今菏泽)为中心,跨越苏、鲁、豫、皖、冀五省的部分地区,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可考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地方戏曲艺术是“日出而起,日息而眠”的古代人们的文化生活的重要支撑,也是历代中国人最主流的休闲娱乐方式。大平调作为盛行在鲁西南的戏曲种类,它以刚劲、有力、粗犷、豪放的表演特点和贴近群众的演出形式,在鲁西南地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大平调于2006年5月被纳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流行地区基层民众不可缺少的艺术形态,也是当地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但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等为特点的社会环境的剧烈变革和民间娱乐形式日趋多样化,大平调赖以生存的群众、地域、文化空间遭到严峻的挑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持续发酵,社会各界对于戏曲艺术的变革之路并不缺少真知灼见,但对于戏曲艺术载体变革研究的学术成果却屈指可数。大平调为适应日趋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政府、群众、其他娱乐形式等的外力作用下进行着系列变革。本文通过对菏泽地区的地理环境、艺术生态环境和“八大剧种”的概述,得出菏泽地区大平调的起源与历史沿革的描述。继而以对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剧团(现称牡丹区大平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和成武县大平调剧团的实地调研为基础,以定向、微型的实地考察与走访记录为材料依据,借助个案分析、史料研究等方法,结合大平调在该地区目前的活跃程度,阐释出大平调国营剧团与民营剧团的生存现状与区别。再次,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分析得出大平调剧团与柳子戏剧团发展的异同,从而为大平调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最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出发点,对大平调的新时代困惑和未来发展之路进行论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平调 国营与民营 转型比较 传承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82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前言8-13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8-11
- (二) 研究综述11-12
- (三) 研究方法12-13
- 一、菏泽地区戏剧艺术概述13-25
- (一) 菏泽地区戏剧艺术起源的生态环境15-17
- (二) “戏曲之乡”的形成与发展17-18
- (三) “八大剧种”的历史渊源及现状18-25
- 二、菏泽大平调剧种起源与演进25-30
- (一) 大平调的剧种渊源25-26
- (二) 大平调的历史沿革26-27
- (三) 大平调的艺术特色27-30
- 三、菏泽大平调发展的调查分析30-43
- (一) 菏泽大平调发展概述30-32
- (二) 基于国营和民营两个典型剧团的个案分析32-40
- (三) 大平调与柳子戏的现代转型比较40-43
- 四、大平调的新时代困惑与创新发展43-54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语境43-44
- (二) 大平调的新时代困惑44-49
- (三) 大平调的创新发展之路49-54
- 结语54-55
- 附件1:菏泽地区农村剧场一览表55-57
- 附件2:菏泽地区参加山东省历届戏剧会演情况一览表57-62
- 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6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8-69
- 附件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年01期
2 韩英;章军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档案学通讯;2011年05期
3 张超英;;“非遗”剧种大平调[J];春秋;2013年06期
4 章军杰;;关于戏曲艺术发展的若干思考[J];戏剧丛刊;2013年01期
5 何永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历史档案利用问题研究[J];四川档案;2009年04期
6 闫永丽;程晖晖;;大平调、梆子腔与古代军乐[J];艺术百家;200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文光;社会转型期视野下的中国戏曲传播路径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杨洋;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印刷学院;2007年
3 王丽萍;河南大平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彭媛媛;金华婺剧民间戏班的生存调查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7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59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