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术家杨文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00:24
本文关键词:秦腔艺术家杨文颖研究
【摘要】:秦腔是西北五省最主要的地方戏之一,是中国梆子声腔的鼻祖,也是在大西北这块独特的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体现着大西北文化的精神风貌和西北黄土儿女的豪情壮志,也形成了秦腔独特的风格:“慷慨激昂,苍劲悲壮”,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陕西省是戏剧文化大省,戏剧家杨文颖就成长在这片沃土之上。杨文颖童年就热爱秦腔,高中毕业后到陕西省工人文工团从事编导工作,五十年代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导演,熟悉掌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体系。六十年代由于体制改革,杨文颖结束了歌剧生涯,从事秦腔编导工作。他先后移植、创作、改编了许多剧目,并且大多剧目既编又导,偶尔也演,体现出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独特性。从《红珊瑚》的移植和导演,到《灯笼红》的编剧和导演,从《风雨洞房》的编导及演出,到样板戏《海港》的唱腔革新设计和表演,再到晚年跟秦腔名旦全巧民合演的《蝴蝶杯——洞房》等,都在秦腔艺术界深受赞誉。 由于杨文颖是集编剧、导演、演员为一身的行家,并且还精通音乐、舞美,以故,在秦腔研究领域内,杨文颖主要以秦腔表演艺术研究为主。他从演员的表演到秦腔的流派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产生了颇多学术价值较高的成果,引起了秦腔界的普遍关注。 目前学术界对于杨文颖的研究,至今没有全面、系统的成果。笔者主要从杨文颖艺术生涯和在秦腔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分析。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杨文颖艺术生涯。主要从杨文颖童年接触戏曲开始,到从事短暂的歌舞剧艺术,再到从事专业的秦腔工作以及晚年退休后著书立说,对杨文颖先生的艺术生涯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杨文颖的秦腔舞台艺术。通过对杨文颖在秦腔编导演生涯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总结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并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进一步确立其独特性。第三部分:杨文颖对秦腔流派的研究。对秦腔界能形成流派却没有叫响流派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从生、旦、净、丑的角色体制出发,结合京剧流派的生成来比较,总结了秦腔艺术流派的形成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第四部分:杨文颖秦腔著作之研究。主要对杨文颖的三部著作《秦腔清谈》、《掌斋絮语》以及《秦腔表演艺术家》进行分析,,总结了在他的笔下所描述的秦腔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和戏剧人生,以及著作中所渗透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杨文颖 秦腔 梆子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25;J81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价值9-10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0-13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5
- 第一章 杨文颖的艺术生涯15-23
- 第一节 早结剧坛,从事歌剧15-16
- 第二节 中戏进修,专攻导演16-17
- 第三节 告别歌剧,辗转秦腔17-19
- 第四节 百年易俗,夕阳奋蹄19-23
- 第二章 杨文颖的秦腔舞台艺术23-37
- 第一节 杨文颖的编导剧目23-29
- 一、 《红珊瑚》23-27
- 二、 《灯笼红》27-29
- 第二节 杨文颖导演及演出秦腔样板戏《海港》29-30
- 第三节 杨文颖编导演剧目《风雨洞房》30-33
- 第四节 杨文颖演出剧目《蝴蝶杯——洞房》33-37
- 第三章 杨文颖对秦腔流派的研究37-51
- 第一节 杨文颖对秦腔生角的研究39-42
- 第二节 杨文颖对秦腔旦角的研究42-47
- 第三节 杨文颖对秦腔花脸的研究47-48
- 第四节 杨文颖对秦腔丑角的研究48-51
- 第四章 杨文颖秦腔著作之研究51-71
- 第一节 扛鼎力作《秦腔清谈》52-56
- 一、 “近一个世纪以来秦腔表演艺术发展的缩影”52-53
- 二、 《秦腔清谈》的美学探析53-54
- 三、 秦腔研究的重要之作54-55
- 四、 老艺术家戏剧人生的生动记述55-56
- 第二节 《掌斋絮语》56-61
- 一、 “我的中国秦腔导师”56-58
- 二、 杨文颖对《中国秦腔》专著的研究58-61
- 第三节 《秦腔表演艺术家》61-71
- 一、 陇原秦腔名家62-64
- 二、 “塞上”秦腔名家64-66
- 三、 高原秦腔名家66-67
- 四、 边疆秦腔名家67-68
- 五、 特录——“西北齐如山”封至模68-71
- 结语71-73
- 致谢73-75
- 参考文献75-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78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毛忠;徐慕云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管尔东;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戏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晏晓东;环县道情皮影戏板路唱腔音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雪;范紫东及其剧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本文编号:616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1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