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形象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以川剧名家沈铁梅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04 13:17
摘要:“形象化传播”作为当代戏曲对外传播的一种方式,逐渐兴起和受到广泛关注。川剧名家沈铁梅,兼具表演艺术家、学者、管理者的多重身份,在推动川剧的国际化传播之路上有着独特的思路和特殊贡献。本文通过对“沈铁梅形象”对外传播历程的梳理,对“沈铁梅形象”在国际化传播中的定位和策略进行解读,对其作用和价值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沈铁梅形象 国际化 传播 川剧
一.“沈铁梅形象”的解读
1.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家的“沈铁梅形象”
沈铁梅是近年来中国戏曲舞台上活跃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她是川剧界唯一的一个“三度梅”获得者,也是全国戏曲界第五个“三度梅”的戏曲家。“三度梅”的获得,是对沈铁梅艺术造诣的充分肯定,也奠定了沈铁梅在当代川剧界乃至戏曲界的地位,是塑造“沈铁梅形象”的重要基础。从艺几十年来,沈铁梅演出过很多经典剧目,也塑造出了很多闻名遐迩的舞台艺术形象。《金子》中的金子、《李亚仙》中的李亚仙、《三祭江》中的孙尚香、《凤仪亭》中的貂蝉、《阖宫欢庆》中的郗氏、《思凡》中的小尼姑色空等。“沈铁梅形象”的重要内涵,首先就是她所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她将自己的内在个性和审美倾向,投射在这些戏曲人物身上,通过对技巧的把控和运用,让这些戏曲人物发光,成为“沈铁梅形象”的具体呈现形式。
2.作为传统文化的实践和复兴者的“沈铁梅形象”
作为一名当代的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也在积极探索川剧的当代性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她有着自己的“铁梅思路”3:将返回东方古典与融进西方潮流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新的川剧前行之路;一方面将传统继承下来,一方面将川剧传扬出去。从《衲袄青红》到《凤仪亭》,沈铁梅大胆借鉴欧美戏剧尤其是歌剧的养分,并将它揉进川剧的表演艺术和舞台呈现之中,将川剧艺术很好地融入了国际化语境,得到了充分地肯定。从沈铁梅的这一举措中,不难看出它对于发展川剧艺术的战略性意义。沈铁梅是文化艺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超越传统的领军者。
3. 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积极推动者的“沈铁梅形象”
沈铁梅在川剧表演艺术上的深厚造诣,使其“形象”逐渐进入当代文化视野。她的个人影响力不仅触及到戏曲界,还以较为激进的姿态,进入到当代文化界。沈铁梅“敢做敢当”的性格特质,让她有干劲,有魄力,不断突破陈旧观念的痼疾,更不断否定和突破自己,登上当代川剧表演艺术高峰,同样,这种性格,使她成为了更广领域的——文化界创新的新锐力量。她不仅致力于川剧表演艺术的传承,还将川剧作为一项“产业”进行经营,将自己对“守护传统文化,复兴川剧艺术”的愿景付诸实践,在守住传统艺术之根的基础上,努力增强传统艺术的生存能力。这种对传统的“经营”魄力,不仅在川剧界,在整个文化界都是有正面价值的。
二、“沈铁梅形象”的对外传播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戏曲艺术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困境,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被看成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锋。在此契机之下,“沈铁梅形象”的国际化传播把握住了两个关键:一是善用“借东风”的机会,借助国际间举办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为平台,与主流文化节及文化机构进行有机合作;二是“品牌化”的传播策略,发挥名家效应,在艺术家形象背后构建一支复合型、国际化的创意执行团队,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品牌的树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萌芽:让川剧艺术走向世界
回顾“沈铁梅形象”的国际化传播历程,应从2002年《金子》剧组赴韩演出说起。2002年,《金子》剧组应韩国文化艺术振兴院之邀赴韩演出的,此次交流演出已被文化部列为“二00二中韩国民交流年”的重要活动。重庆市川剧院是赴韩参加“汉城文化艺术节”的中国艺术团体中唯一的戏曲表演团体。赴韩演出获得成功,川剧《金子》在国外备受欢迎,增强了沈铁梅及其团队人员的信心,也让沈铁梅萌生了让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坚定想法。
.........
2006年的赴欧演出,行程近万里,途经21座城市,历时46天巡演共26场,先后有5万人次欧洲观众观看演出,不仅得到了观众的充分认可和赞扬,也获得了法国、瑞士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虽然演出收入刚好持平,但艺术价值比经济利益更为重要,将更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欧洲,成为了沈铁梅和演出商们共同的追求。
首战告捷,异国观众对中国川剧的欣然接受和高度热情,化解了沈铁梅及团队成员对文化差异的深深顾虑。这次演出的成功是探索川剧海外传播之路的开始,“把川剧艺术推向世界”的想法在沈铁梅的心中发了芽。而这次演出初步形成了一套对外演出的模式,在后来的对外演出和传播中被沿用和升级,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国家观众的欣赏习惯作细节上的调整。
突破:用世界语言诠释传统文化
2004年3月,沈铁梅携《凤仪亭》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举行全球首演。《凤仪亭》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川剧《凤仪亭》改编的同名歌剧,保留了川剧完整的唱段,以西方观众所熟悉的交响乐为唱腔作注解,这种全新的形式受到了欧洲观众的热捧,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凤仪亭》在荷兰的演出,也巧遇了一位伯乐---美籍华裔演出经纪商唐启凤。她向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强烈推荐了这个作品,经过多次的接触和协调最终与沈铁梅确定了档期。2012年 7月26至28日,《凤仪亭》登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沈铁梅也成为首个在林肯中心登台的中国川剧表演艺术家。她以自己的实力唱功赢得了尊重,也赢取了传播川剧文化和“沈铁梅形象”的机会。
除了演员的高水平演出,新版《凤仪亭》的成功背后还因为有一支国际化的一流团队,由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加拿大著名戏剧、电影导演Atom Egoyan执导,舞美、服装、字幕等的设计都是世界顶级大师之作。演出运用了西方美学的叙事风格来诠释东方古典题材,不仅在舞台呈现上运用了高科技的影像技术与演员的表演遥相呼应,也在服装、设计舞美方面进行了独特的处理,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探索东方和西方、新时代与旧传统审美意识方面作出了勇敢的创新。全球最佳报纸,英国《金融时报》极其罕见的给予该剧“五星”的最高评价。此外,《世界日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美国乐评》等报刊都大篇幅盛赞歌剧《凤仪亭》在林肯中心的演出。媒体的交口赞誉纷至沓来,观众的反响热烈,使得沈铁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更进一步。
如果说《凤仪亭》是川剧和交响乐碰撞的大胆尝试,那么《衲袄青红》则是川剧音乐和交响乐和谐交融的又一次飞跃性探索。《衲袄青红》从传统川剧中选出《贵妃醉酒》、《昭君出塞》能代表川剧艺术精华的经典唱段,用现代的作曲技法,通过交响乐队,围绕它们构筑一个现代的音乐世界。原生态的川剧唱腔,别具一格的帮腔、锣鼓被放进这个音乐世界之中,点缀出了全新的听觉盛宴。舞台呈现时,沈铁梅一人独唱,伴奏由三个川剧帮腔演员,一个川剧打击乐组,一个90多人的交响乐团组成,音乐气势恢弘而独具匠心。她放弃了川剧的扮相、服饰、身段和动作等表演形式,让川剧回归到了最纯粹的声腔艺术上,也让观众静心聆听声乐的魅力。2009年10月,《衲袄青红》担任了比利时“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开幕音乐会上半部分的全部音乐,堪称当晚音乐会中最为神秘、奇特的作品,被评为中西方艺术结合的范例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交响乐作品。
.......
循序渐进的创作模式,让沈铁梅在戏曲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累积了经验,也增强了信心。“唱”是戏曲表演的精髓所在,与现代音乐、影像技术的合作都是为了在跨文化的传播中,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到“唱”,更深层次地领略到戏曲的魅力,这也是她为之努力的跨文化传播的方向。“沈铁梅形象”也在一次一次成功的演出中,传播于海外。
提升:从“请出去”到“走出去”
2016年4月,重庆市川剧院在院长沈铁梅的率领下,远赴多瑙河畔参加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演出,这是川剧艺术首次在匈牙利舞台上崭露头角,也是川剧院又一次主动寻求的对外演出的机会。 一年以前,沈铁梅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一次对外交流活动中结识了匈牙利国家剧院院长阿提拉·维德扬斯基,并诚挚地向他推荐了中国川剧。通过一年多的反复沟通和联络,沈铁梅等到了来自匈牙利国家剧院的邀请,参加“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的演出。此次赴匈牙利的演出,匈牙利方面负责重庆市川剧院在境外的交通及食宿费用,而中国赴匈牙利的交通及道具运输等费用需要自己筹措。既然有了“走出去”的机会,何不“借船出海”,增加演出场次,扩大川剧在海外的影响力呢?沈铁梅大胆地提出了构想,也积极地作了争取,一方面通过和匈牙利文化机构主动联系,确定在匈牙利的贝凯什乔堡剧院和罗马尼亚的奥拉迪亚剧院分别增加一场演出。另一方面将此次远赴中欧演出纳入了重庆市“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举措的代表性项目,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不仅解决了资金的燃眉之急,也在媒体宣传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支援。
.............
结语
“沈铁梅形象”作为川剧乃至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走出国门,在世界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是紧随时代进步对外传播的历程。沈铁梅的川剧“形象化”对外传播策略,是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投石问路、推波助澜,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一是重视传播本体的质量,精益求精。不仅重视“服化”、“灯光”等外在包装形式,更强调的是作品的内涵,坚持戏曲特征,只做进步性的传承。二是重视传播的手段,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如今,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发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和交叉化的特点,传统文明对外传播的策略不仅可以依靠政府的官方执行推广,也可以借助民间团体积极运作的文化活动来实现。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助力将会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更加深入、广泛。三是理性认识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自信。“沈铁梅形象”的跨文化传播遵循了“文化融合”理论的传播规律。“文化融合”理论强调整合并非以同化为导向、朝着一种终极综合的不断前进。相反,所谓的整合包含了差异间的动态沟通,从而使得意义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陈培仲:当代川剧发展中沈铁梅的意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62-74.
[2]申文:沈铁梅表演艺术研讨会纪要[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62-174.
[3]廖全京:新时代川剧改革的“铁梅思路”[N].光明日报,2012-12-8.
[4]赵忱:二元结构助“金子”长跑[N].中国文化报,2006-3-18.
[5]谢柏梁:国际化语境下的中国戏曲[J].艺术百家,2010(1).
本文编号:619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1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