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赖声川集体即兴的人物创造方法和故事叙事结构
发布时间:2017-08-09 22:18
本文关键词:论赖声川集体即兴的人物创造方法和故事叙事结构
更多相关文章: 预设人物 不同边界 演员个性化 生活化场面 组合拼贴 现场性时空结构
【摘要】:戏剧创作方法发展至今,普遍采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建立于现代剧场工业基础之上的“按部就班有序分工的作者式创作”,一种是建立于演员即兴表演之上的“有机一体共同生长的集体即兴创作”。这两种创作方法从一产生开始就彼此保持一种若即若离和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按部就班有序分工的作者式创作”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创作模式,指先由剧作家按照预设的情节和人物完成剧本,而后由制作人、导演、演员完成排练演出的剧场工业化分工模式。“有机一体共同生长的集体即兴创作”是一种从下而上的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事先没有预设好故事文本,而是在导演的一种模糊理念和大纲的前提下,对演员扮演的人物设定状况和边界,通过激发演员的内在体验和关怀,将他们不同的个人关怀引导成一种和全人类相通的集体关怀,让剧本在即兴表演现场生长出来的创作模式。即兴创作在历史上很早就产生,现在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在西方,这种创作方法,主要出现在实验先锋性的戏剧中。在东方,这种创作方法主要以台湾的赖声川及其主持的表演工作坊为代表,它通过即兴方法表达与大众息息相关的话题,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戏剧本来就是综合的艺术,需要编剧、导演、表演之间的高度合作。然而,传统的创作模式中编剧、表演、导演之间只是一种分工式的机械的组合,从本质上割裂和弱化了导演与演员对于剧本的作用和贡献。赖声川独辟蹊径,运用集体即兴创作方法,探索了另一种崭新的“综合”方式:通过即兴表演和即兴排练将编剧、导演、表演高度融合在一起,使三者再次成为戏剧创作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剧本是一剧之本。从古希腊悲剧至今,在剧本的创作方法上,历来沿袭着先预设情节的作者式创作的传统,然而在集体即兴创作中,这种方法被扬弃,甚至也似乎不再需要编剧这一角色,导演和演员就是编剧。在编剧的理论和实践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又是最重要的两个成分,并决定和影响着以后进行的一切。在传统的按部就班式的剧场分工创作中,承担故事情节设计和人物性格创造的总是编剧一人,编剧先预设一个情节,一个或一群人物,然后凭着自己对剧情对人物的熟悉程度来发展剧情和性格,而在集体即兴创作中,承担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任务不是由编剧完成,而是由导演和演员共同来完成,人物的“性格”及相关行动是演员在导演为他们设定的不同状况和不同边界的受控制的即兴表演中完成的,演员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自己发展自己的故事,从而实现了编剧、导演、演员之间的真正的有机的综合。 集体即兴创作的全部核心和关键在于不事先预设情节而先预设角色,在于“即兴表演”。而“即兴表演”的本质又是一种创造、发展和成熟人物“性格”、发展生活化的场面并构成故事情节的方法。在传统的作者式创作中,演员往往是被要求“进入”一个角色,而不是利用自己来创造角色。他们的作用被降低,他们的内在关怀、个人经验、自我意识往往被忽略。而在集体即兴创作中,演员的作用得到重视,他们的个人关怀、自我意识、生命经验、私密情感在导演的正确的引导下被释放,他们在即兴中所释放的一切都成为导演的创作材料。他们既是在演自己,释放自己的情感,做自己的行动,同时,他们也是在创造角色,释放角色的情感,做角色该做的行动,因为他们就是角色,角色就是他们。他们和导演一起分担了传统创作中由编剧一人来承担人物创造和故事发展的艰苦任务。换句话说,集体即兴创作者将原本由剧作者完成的性格塑造任务和角色“个性化”创造的任务转移和交给了参与即兴的每一个演员自己去完成,因此赖声川的“集体即兴创作”的本质是省略了“剧作家”的一种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方法,是一种根据大纲或创意给即兴演员设定不同“边界”和“状况”并自由发展其所饰演人物性格及真实活动(行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将集体即兴和文本创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是一种既继承了传统的从总体出发的元素,又吸纳了演员即兴来发展人物性格的崭新的创作方法。这种创作方法,由于紧密地与排练现场结合,而且高度重视剧作与演员表演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缩小了传统创作中演员、导演与编剧之间的距离与分歧。 演员知道了自己是谁,他们自己就会跑,这是即兴创作发展故事和剧情的一种方法。在即兴创作中,由于每个演员各自独立发展自己人物性格,完成各自的“个性化”任务,,同时他们也各自独立地探索和发展着自己的真实生活动作,并通过他们的真实生活和动作组成故事情节,所以在叙事结构上,赖声川的创作多表现为一种穿插的琐碎的生活化的片段组合式结构特征。同时由于集体即兴的剧本和即兴排练是一体的,同时共生的。是一种文本和舞台有机共生的创作,所以即兴创作的现场性使得他的故事结构能与舞台时空紧密结合,让时空参与叙事,创新性地使舞台时空成为故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叙事并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而且,叙事与时空的紧密吻合和有机一体,使他的时空结构成为无法被复制被试用的一种独特性。其“有机一体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时空与时空之间既可以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也是可以交叉可以结合的,可以流动的,还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所以,赖声川的剧作结构具有与舞台紧密结合的特点,这使得他的舞台时空与剧情具有一种不可分割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本文通过集体即兴与其它即兴、及与传统创作的比较,更准确地研究剧作和即兴表演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关系,把握了即兴创作的本质。并指出了集体即兴创作对于依然具有深厚基础的预设情节的作者式创作传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预设人物 不同边界 演员个性化 生活化场面 组合拼贴 现场性时空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0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两种创作方法11-15
- (一) 完全依赖文本的创作和不完全依赖文本的创作11-13
- (二) 不完全即兴与完全即兴13-15
- 第二章 “文本”和“即兴”的历史以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15-19
- (一) 即兴的源起和发展15-17
- (二) 赖声川的集体即兴创作17-18
- (三) 集体即兴的创作本质18-19
- 第三章 自己写出自己“性格”和“故事”的即兴演员19-31
- (一) 编剧、导演、演员在创作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19-20
- (二) 颠覆传统、否定事件和情节预设的新文法20-21
- (三) 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在即兴创作中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21-22
- (四) 用即兴表演来创造和发展性格22-31
- 第四章 情节叙事的独特结构31-38
- (一) 自由的生活化的片段式的场面组合拼贴叙事结构31-32
- (二) 多线复式叙事结构32
- (三) 用集体关怀激发观众移情和内摹仿的情绪直白叙事结构32-35
- (四) 过去的事件和现在的行动有机结合的戏剧性补叙结构35-37
- (五) 舞台时空成为推动和直接参与剧情并增强戏剧性的独特结构37
- (六) 创作材料——即兴场面采用比例在创作早晚期的变化37-38
- 第五章 集体即兴创作的缺陷38-40
- (一) 多局限于学校和专业戏剧院团所使用39
- (二) 需要参与成员的高度合作和相互信任39
- (三) 缺少在完整故事基础上发展的统一性和完整性39-40
- 第六章 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反思两种创作方法40-42
- 第七章 结论42-43
- 附录:赖声川作品年表43-46
- 参考文献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7
- 参与创作的实践47-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爱华;;论赖声川即兴创作戏剧的艺术本质[J];上海戏剧;2013年04期
2 赖声川;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J];中国戏剧;1988年08期
3 宫宝荣;;从《女仆》看热奈早期戏剧的“行动”特征[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647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4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