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时调的保护与推广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11:00
本文关键词:天津时调的保护与推广对策研究
【摘要】:在天津这片孕育了众多民间曲艺的大地上,天津时调是唯一用本地地名来命名的曲种,并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漫长曲折的曲艺发展历程中,天津时调以其明显的地域特色、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折射出一部天津曲艺的兴衰发展史,可以说不失为研究天津这座古老城市历史脚步的珍贵“活化石”。目前,天津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引起了天津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行动,但它的传承仍然面临着诸多考验,主要表现在韵味衰减、内容陈旧、传播渠道单一、观众数量减退等问题。怎样对这一古老的传统曲艺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天津时调传承保护工作已经引起了政府、专家和有关方面的重视,但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本文从调查天津时调现状入手,通过查阅文献、综合分析等,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思路和措施的设想,即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挖掘天津时调经典内容,投入市场产业化运作,加强数字技术在保护工作的运用,发挥高校教育作用等,对天津时调保护、传承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时调保护 推广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一、 课题研究对象及范围7
- 二、 目的及意义7-8
- 三、 研究方法8
- 四、 相关链接8-11
- 五、 论文研究设想11-12
- 第一章 天津时调概述12-16
- 第一节 天津时调起源12
- 第二节 天津时调的传承谱系12-13
- 第三节 天津时调的生存现状13-14
- 一、 曲艺大环境低迷,传承发展后继乏力13
- 二、 演创人员日显匮乏,精品力作寥寥无几13
- 三、 形式单一陈旧,年轻观众群缺失13-14
- 四、 时调艺术家相继谢世,艺术人才青黄不接14
- 第四节 原因分析14-16
- 一、 文化生态环境制约14-15
- 二、 缺乏创新造成观众群流失15
- 三、 青年演员日渐稀少15-16
- 第二章 保护推广天津时调的重要意义16-19
- 第一节 历史与文化价值16
- 第二节 精神与审美价值16-17
- 第三节 市场与经济价值17
- 第四节 教育与研究价值17-19
- 第三章 保护与推广天津时调的思路19-22
- 第一节 明确责任主体19-20
- 一、 政府部门19
- 二、 支持性机构19-20
- 三、 社会公众20
-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保护推广体系20
- 第三节 做好挖掘保护时调经典的工作20-21
- 一、 挖掘整理经典作品成果20-21
- 二、 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21
- 第四节 坚持多元化发展,建立长效机制21-22
- 第四章 保护与推广天津时调的措施22-40
- 第一节 发挥好两个作用,,构建“五位一体”发展体系22-25
- 一、 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22
- 二、 发挥好高校特别是音乐艺术院校的平台作用22-25
- 三、 构建“官产学研服”一体化发展体系25
- 第二节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25-27
- 一、 探索多方融资渠道,突破资金制约和机制障碍26
- 二、 造就“文化商人”,构筑人才高地26-27
- 第三节 创建天津时调数字网站27-35
- 一、 传统曲艺通过网络传播的特点27-29
- 二、 天津时调的数字化网站传播策略29-35
- 三、 启动天津“社会记忆工程”35
- 第四节 建立天津时调曲艺资源数据库及虚拟教学实验平台35-40
- 一、 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基本原则35
- 二、 资料库建立与扩充35-37
- 三、 构建天津时调资源管理平台37-39
- 四、 创建虚拟教学实验平台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宏仁;杨茜;;都市空间下的传统祭典——从博多yG园山笠行事看日本无形文化财的保护[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王伟凯;;日本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述略[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3 尹经民;缪从军;丁庆;;试论宜春市地方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大众文艺;2009年23期
4 陈静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李洪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热象下的冷思考——以乐亭大鼓为例[J];河北学刊;2012年03期
6 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价格与市场;2003年03期
7 狄静;方百寿;蔡礼彬;;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今日民族;2005年02期
9 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年01期
10 欧璐莎;吕立杰;;文化转型期东北二人转成功发展之路径[J];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661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6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