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庐剧剧本文化解析

发布时间:2017-08-16 15:35

  本文关键词:庐剧剧本文化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庐剧 庐剧文化 文化符号 文化解析


【摘要】:庐剧是安徽省知名的地方戏曲,它诞生于江淮大地,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庐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庐剧的研究,学界已有一定的成果:或从庐剧音乐特征方面展开研究,或从庐剧的传承发展方面展开研究,或从庐剧与三农文化关系方面进行研究,抑或从庐剧戏班生存现状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从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庐剧文本及其文化内涵给予系统研究的成果还未曾出现,本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尝试。笔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文献研究、结构与非结构性访谈、以及“解释人类学”等研究方法,此外,笔者还采用文化人类学研究者常用的“参与式观察法”获取观众在看戏时的文化感受。本文依据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对庐剧多个剧本进行文化解析,深入探究文本内容与文本所反映的现实社会(尤其是文化存在)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对庐剧更深刻和更接近本质的理解与认知。文章分四个章节对庐剧进行探究。第一章导论,详细介绍了研究庐剧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文献综述,选取的研究方法以历史文献法和结构与非结构性的访谈法为主,以及庐剧的概念界定。第二章庐剧演变过程,主要从庐剧发展的过程、庐剧流行地区地理与自然灾害概况、庐剧流行地区的文化概况、庐剧自身的文化特色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三章庐剧文化解读,主要对《借罗衣》、《贤良传》、《鸳鸯泪》等代表性文本进行深度解析,揭示庐剧文化的本质。第四章庐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从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庐剧与忠君爱国思想、庐剧与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弘扬庐剧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和庐剧传承与创新的着力点(分为内部因素和外物因素)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本文得出研究结论:庐剧的复兴需要政府、社会、庐剧团体,看戏观众以及社会其他人士一起携手,共建庐剧美好明天。
【关键词】:庐剧 庐剧文化 文化符号 文化解析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8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导论8-14
  • 一、引言8-9
  • 二、文献综述9-12
  • 三、研究的路径与方法12-13
  • 四、概念界定13-14
  • 第二章 庐剧的历史流变与文化特色14-34
  • 一、庐剧的发展历史14-20
  • (一) 庐剧名字的起源14-17
  • (二) 曾作为“国歌”的庐剧17-18
  • (三) 庐剧在合肥地区的发展概况18-20
  • 二、庐剧流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概况20-31
  • (一) 庐剧流行地区的自然环境20-22
  • (二) 安徽自然灾害总况22-24
  • (三) 庐剧流行地区的文化概况24-31
  • 三、庐剧内容的文化特色31-34
  • (一) 庐剧与“门歌”31-32
  • (二) 庐剧的道白与唱腔特色32
  • (三) 庐剧的锣鼓特色32
  • (四) 庐剧文化特色的地域性32-34
  • 第三章 庐剧剧本的文化解析34-53
  • 一、剧本解读的理论支撑34-35
  • 二、庐剧剧本的文化内涵35-50
  • (一) 《借罗衣》的文化解读35-40
  • (二) 《贤良传》的文化解读40-45
  • (三) 《鸳鸯泪》的文化解读45-50
  • 三、庐剧文化的本质50-53
  • 第四章 庐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3-61
  • 一、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53
  • 二、庐剧与忠君爱国思想53-54
  • 三、庐剧与家庭伦理道德思想54-55
  • 四、弘扬庐剧文化的意义与价值55-56
  • 五、庐剧传承与创新的着力点56-61
  • (一) 内部制约因素57-59
  • (二) 外部因素59-61
  • 小结61-62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65
  • 发表论文目录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J];学习论坛;2004年10期

2 闫春光;;试论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北方经贸;2009年07期

3 段冉;;用制度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护航[J];艺术教育;2011年01期

4 温博;;煤炭文化和煤炭文化转型[J];学理论;2012年05期

5 李金蓉,,门红卫;论消费流行的文化特征及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J];消费经济;1996年03期

6 谢静;实践活动中的消费文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陈弦章;构建科学的大众的有特色的闽西文化[J];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8 沈桂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是文化”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马云驰;形成、发展、变化中的深圳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10 程长羽;官文化的批判[J];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若风;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文化辉煌[N];市场报;2003年

3 穆益斌;我们期盼和追求怎样的律师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4 柳鸿斌;重构现代区域文化 增强九江发展动力[N];九江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单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N];无锡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 易家言 柏文学 金海燕;“洗脚文化”之争争什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孙晓林;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颖;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腾飞[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洪波;实施五大战略 抓好五个一批 为建设和谐邯郸、魅力邯郸、创新邯郸做出积极贡献[N];邯郸日报;2009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主义特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平聚;深圳创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5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星;楚文化语境中的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春梅;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姜康;云南傣族、白族龙舟(船)制作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潘晓磊;甘肃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胜男;论英国保守主义政治文化对其政治制度的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亚威;20世纪50-7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朱虹;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D];上海大学;2015年

8 何虎;文化、语言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倩;稷山高台花鼓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张明轩;语用学视角下的李安电影及其所反映的跨文化交际现象[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84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84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