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山西高平市神庙剧场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1:03

  本文关键词:山西高平市神庙剧场调查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平 戏曲文物 神庙剧场


【摘要】:神庙剧场是指在神庙里建立戏台,并有观剧场地的场所。戏台作为神庙剧场演出场所的主要构成,与戏曲的形成、发展、成熟相伴随,并互相影响。至金元时期,出现专门化的神庙剧场戏台建筑。明代神庙剧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锐意改革,体现在演出场所上是山门戏台的创建和逐步流行,体现在观剧场所上则是专门化看楼的出现。至清代以及民国,神庙剧场呈现出极大的繁荣。高平神庙剧场建筑、碑刻等文物遗存数量巨大,经考察,高平现存神庙剧场古戏台342座,且上自宋、金时期下至民国,链条紧密,序列完整,理应成为神庙剧场研究的重点关注区域。 本文将高平神庙剧场研究分为以古戏台为载体的表演场所的演进和以看楼为载体的观剧场所的演进两个方向,在研究古戏台的同时给予观剧场所应有的关注,并以高平神庙剧场的演进过程为轴线,划分为创建、改革和发展定型等不同时期,将高平遗存的具有代表性的神庙剧场作为各个时期的个案构成,将调查、整理的神庙剧场遗存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附录当中。 神庙剧场首先是建筑学意义上的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多数的神庙剧场建筑已经不再使用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并快速的消亡着。但对于戏曲研究者来说,这些固态的神庙剧场却承载着中国戏曲发展、繁荣的各个阶段,从而成为剧场史和戏曲史研究的“活化石”。本文将尽量把田野考察所得到的建筑数据、文献资料、民间口述资料以及图片依托于各自存在的神庙剧场,系统的整合起来,使其在固态的基础上体现出应有的生命力。
【关键词】:高平 戏曲文物 神庙剧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80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5
  • 一、 选题缘由9-11
  • 二、 研究综述11-13
  •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13-15
  • 第一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演剧场所的创建15-31
  • 第一节 高平市宋、金神庙剧场15-19
  • 一、 宋、金献楼遗存15-19
  • 第二节 高平市金、元神庙剧场19-31
  • 一、 金、元遗构神庙剧场20-22
  • 二、 碑刻所见金元舞楼信息遗存及其考述22-26
  • 三、 其他疑似金、元舞楼遗址26-31
  • 第二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演剧场所的改革、发展与定型31-49
  • 第一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的锐意改革32-41
  • 一、 三间几成定制32-37
  • 二、 山门舞楼的创建37-41
  • 第二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的发展、定型41-49
  • 一、 山门舞楼的流行41-49
  • 第三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演剧场所的多样化发展49-77
  • 第一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一庙多台49-55
  • 一、 内外剧场形制49-53
  • 二、 二庙合一剧场形制53-55
  • 第二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特殊样式55-64
  • 一、 关门舞楼55-60
  • 二、 依附式戏台60-64
  • 第三节 高平市寺院剧场64-71
  • 一、 非中轴线向中轴线的转移——寺院与剧场的初步整合65-67
  • 二、 寺院山门舞楼剧场——寺院与剧场的充分融合67-69
  • 三、 寺院剧场的完善——寺院与剧场的相对分离69-71
  • 第四节 高平市民国神庙剧场的稳步推进71-77
  • 第四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观剧场所的演变与发展77-95
  • 第一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看楼的出现与流行77-87
  • 一、 观剧实用性的必备79-83
  • 二、 享受型消费心理的驱使——士绅阶层的雅文化追求83-84
  • 三、 乡村礼制的规范84-85
  • 四、 建筑学意义上的完善85-87
  • 第二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看楼的锐意改革87-95
  • 一、 正面看楼、看台、看亭(厅)87-95
  • 第五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古戏台楹联与隔扇95-107
  • 第一节 戏台楹联95-98
  • 一、 遗存现状及其形制95-96
  • 二、 楹联的戏曲学价值96-98
  • 第二节 戏台隔扇98-107
  • 一、 遗存现状及其形制98-100
  • 二、 隔扇绘画100-101
  • 三、 隔扇书法101-107
  • 第六章 高平市清代乡村社、会与神庙剧场107-120
  • 第一节 请会与摇会107-114
  • 一、 缘起107-108
  • 二、 请会、摇会及其它108-111
  • 三、 请会、摇会与会人员构成111-112
  • 四、 请会、摇会发起原因及资金指向112-114
  • 第二节 社与会相互作用下的乡村祭祀、演剧中心的转移114-120
  • 一、 石末乡王庄神庙及其剧场情况114-116
  • 二、 雷音寺“好清静,不好俳优”的伪命题116-117
  • 三、 诸神馆承载的关帝会、牛王会的崛起和雷音寺所承载的雷音社的相对衰落117-120
  • 结语120-123
  • 致谢123-125
  • 参考文献125-129
  • 附录129-249
  • 附录 A:古戏台129-229
  • 永禄乡古戏台附录表129-133
  • 三甲镇古戏台附录表133-135
  • 河西镇古戏台附录表135-149
  • 石末乡古戏台附录表149-155
  • 南城区古戏台附录表155-167
  • 东城区古戏台附录表167-168
  • 北城区古戏台附录表168-173
  • 原村乡古戏台附录表173-184
  • 野川镇古戏台附录表184-193
  • 米山镇古戏台附录表193-199
  • 北诗镇古戏台附录表199-206
  • 建宁乡古戏台附录表206-208
  • 陈区镇古戏台附录表208-210
  • 马村镇古戏台附录表210-214
  • 寺庄镇古戏台附录表214-223
  • 神农镇古戏台附录表223-229
  • 附录 B:碑刻229-2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2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文明;神庙献殿源流[J];古建园林技术;2005年01期

2 郭春梅;;清朝高平乡约碑刻初探[J];沧桑;2009年06期

3 陈峥;刘启强;;民国时期广西农村常见合会种类及特点[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王建华;段建宏;陈华;;古代上党灾异成因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王建华;;上党古代灾异的社会考察[J];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徐畅;“合会”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8年02期

7 孙少柳;孙中民;;民国合作社组织与近代乡村社会转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李春沐;;“上党梆子”的名实之辨与戏曲文化生态[J];晋阳学刊;2008年06期

9 麻国庆;“会”与中国传统村落社会[J];民俗研究;1998年02期

10 杨照南;王延庆;;民间信用的另一种形式—摇会[J];金融研究;1986年01期



本文编号:688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688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b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