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戏神信仰看戏曲艺人的社会变迁
发布时间:2017-08-29 21:14
本文关键词:从明清戏神信仰看戏曲艺人的社会变迁
【摘要】:明中晚期社会转型及礼乐环境变迁,导致戏神信仰依赖"建祠"而显现,官方演剧与民间演剧进一步接通。晚明以老郎庙为代表的戏神庙的涌现,表明艺人之间自由、频繁的流动一方面确保了礼乐一体的传统,另一方面使地方教坊及乡村演剧的音声形态发展步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呈现缤纷样态:戏剧因"仪式性"和"观赏性"的功能分化,而呈现出形态上"戏"(戏剧性)与"曲"(强调音乐性)的双重发生学意义。清代梆子腔戏神由老郎向庄王的转变标志着乐籍禁除后,声腔地方性的认同强化及地方声腔腔种意识的抬头,系"国家认同"向"地方性认同"的转变。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 戏神信仰 社会转型 乐籍制度 明清戏曲
【基金】: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戏曲声腔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以声腔、行当唱法、意识习俗为中心”(编号2015—JCZD-01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17;J809.2
【正文快照】: 一、明中晚期戏神建祠与明代社会转型 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1)(下简称《庙记》)明确西川灌口神清源师(即二郎神)为戏神,并言“讫无祠者”。《庙记》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这是关于戏神建祠较早的记载。明钱希言《狯园》第十二“淫祀·二郎庙”载:“传六月二十四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兵翔;姚太珍;;南阳戏曲繁梦续录[J];南都学坛;1987年03期
2 ;三大摇篮[J];湖北文史资料;1998年Z1期
3 周星林;;城市建设应善待历史文化遗存——对常德市“老郎庙”拆除的思考[J];艺海;2006年05期
4 顾聆森;;“雍乾”时期的苏州昆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J];;年期
,本文编号:755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75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