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演空间到对话空间:宝丰县“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表演空间到对话空间:宝丰县“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研究
【摘要】:宝丰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文艺的文化传统,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是宝丰县民间说唱艺术数百年历史沉淀以及深厚群众基础的生动写照。传承于元佑年间,至今有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更是扬名海内外,赋予了马街“曲艺之乡”的称号。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说唱艺人来此集聚,说书亮艺,相互切磋,以艺会友,其盛大热闹的场面,堪称民间艺术的奇观。随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马街书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马街书会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来到马街,来研究马街书会这一民间曲艺行会发展至今及传承不息的原因。以往有关马街书会的研究,多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或对马街书会的相关传说进行考察,力图找到传说与书会起源之间的关系;抑或从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对马街书会的音乐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学的知识。这些从微观角度出发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对马街书会上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更忽略了为这种互动关系提供场所的相关文化空间的研究。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加深,“文化空间”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对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研究,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书会。所以,本文试图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出发,对马街书会的文化空间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以期在现实条件变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与理解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发展与转型,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马街书会。本文在内容上共分为五个章节。正文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文献综述和文章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第二章是对宝丰马街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相关的民风民俗。同时,对马街书会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传说进行介绍;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从文化空间三要素——“场所”、“人”、“活动”的对比变化出发,揭示出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第三章着重对1949——1979年之间的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进行阐释。首先从时间、地点、场地以及组织者,即“场所”和“人”入手,对马街书会的构成元素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其次对“活动”,也就是书会上艺人、马街村民、赶会群众之间的互动行为进行论述,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个时期马街书会的文化空间是以“表演”为主的文化空间。第四章则是对1979年之后的马街书会的文化空间转型的介绍。首先对书会涉及到的“场所”与“人”与之前相比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新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进行介绍;其次对现代文化冲击下书会的变化进行描述,比如:表演形式、现代媒介的介入以及新编说书文本的出现等;最后,对不同互动主体对马街书会的不同诉求进行分析,得出现代各个群体的不同诉求推动了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即由上面分析可以得出,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发展以1979年书会复兴为分水岭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书会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49——1979年),第二个阶段则为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期(1979年——至今)。在马街书会文化空间转型期,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成为了文化空间发展转型的主要动力,马街书会文化空间实现了从表演空间到对话空间的转型。
【关键词】:马街书会 互动 诉求 文化空间 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82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32
- 1.1 选题缘由、意义以及研究方法13-16
- 1.1.1 选题缘由13-14
- 1.1.2 选题意义14-15
- 1.1.3 研究方法15-16
- 1.2 理论基础16-21
- 1.2.1 表演理论16-18
- 1.2.2 文化空间18-21
- 1.3 文献综述21-29
- 1.3.1 文化空间研究现状21-24
- 1.3.2 马街书会研究现状24-29
- 1.4 概念界定29-32
- 1.4.1 书会29-30
- 1.4.2 表演空间与对话空间30
- 1.4.3 书会时间的选择:1949——至今(本文以1979年为界)30-32
- 第二章 马街以及马街书会的概况32-46
- 2.1 马街村的基本情况32-39
- 2.1.1 地理位置32
- 2.1.2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32-37
- 2.1.3 民风民俗37-39
- 2.2 马街书会概况39-46
- 2.2.1 发展历程39-41
- 2.2.2 基本特征41-44
- 2.2.3 相关传说44-46
- 第三章 1949——1979年之间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孕育46-64
- 3.1“场所”——书会会期以及会场的选择46-48
- 3.1.1 会期的选择46-47
- 3.1.2 会场的选择47-48
- 3.2“人”——书会的组织管理者与参与者48-53
- 3.2.1 书会的组织管理者——三皇社与火神社48-52
- 3.2.3 书会的参与者——民间艺人、马街村民、赶会群众52-53
- 3.3“活动”——麦田里的互动53-60
- 3.3.1 围绕艺人的互动54-56
- 3.3.2 围绕观众的互动56-60
- 3.4 1949—1979年之间文化空间的形成——以表演为主60-64
- 3.4.1 乡村农闲时的娱乐60-61
- 3.4.2 围绕火神庙的娱神61-62
- 3.4.3 单纯的以表演为主的艺人62-64
- 第四章 1979年之后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64-89
- 4.1“场所”——书会会期以及会场的变化64-67
- 4.1.1 书会会期的延长64-65
- 4.1.2 会场——由不固定到固定65-67
- 4.2“人”——书会组织管理者以及参与者的变化67-75
- 4.2.1 马街书会理事会——“写戏”留人67-69
- 4.2.2 马街说书研究会——“艺人之家”69-72
- 4.2.3 政府及其相关力量72-74
- 4.2.4 参与者队伍的扩大74-75
- 4.3 现代化冲击下的书会表演的嬗变75-79
- 4.3.1 表演形式的变化76-77
- 4.3.2 现代媒介的介入77-78
- 4.3.3 新编说书文本的出现78-79
- 4.4“活动”——不同群体不同诉求下的互动79-86
- 4.4.1 艺人——彰显自我,,凸显价值79-82
- 4.4.2 观众——物质生活富足下的精神生活追求82-84
- 4.4.3 政府——文化保护下的经济诉求84-85
- 4.4.4 专家学者——“非遗”保护的需要85-86
- 4.5 1979年之后文化空间的转型——以对话为主86-89
- 4.5.1 娱神色彩减弱下的娱人87
- 4.5.2 多重力量推动下马街书会民俗园的建立87-89
- 第五章 结论:马街书会文化空间转型:从表演空间到对话空间89-91
- 参考文献91-94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94-95
- 致谢95-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利峰;;马街书会[J];乡镇论坛;2006年06期
2 田义伟;;马街书会[J];乡镇论坛;2007年12期
3 代福梅;;如何进一步开发惠民县胡集灯节书会[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07期
4 郭晓琳;;胡集与胡集书会[J];中国地名;2008年06期
5 郝沛然;;乡村贸易与民间书会——以山东省胡集书会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郝沛然;;书会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1期
7 李晓燕;宗丽洁;;初探“马街书会”[J];音乐探索;2009年01期
8 高喜军;;不散的书场——马街书会的魅力[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9 刘伟;;马街书会研究综述[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刘爱珍;;“马街书会”初探[J];黄河之声;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岩;大连夏季淘书会特价书多人气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刘悠扬;“深圳晒书会”形象正式对外发布[N];深圳商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崔成泉;今日马街书会[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佳欣;青岛赏书会:市民周末好去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林琳 胡序 本报记者 秦玉;淘书会上“淘”到什么?[N];大连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董大汗;700岁马街书会如何老当益壮[N];中国艺术报;2012年
7 丁需学;马街书会:凋零中追求新生[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冉茂金;马街书会七百年不衰的曲艺集市[N];中国艺术报;2002年
9 何辛年;迷人的马街书会[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青年河;胡集书会[N];中国文化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民间艺人、书会传承与乡民社会[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晨义;“马街书会”的历史渊源及其生存现状的考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霞;中国民间书会马街书会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4 金翠;从表演空间到对话空间:宝丰县“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5 王青;马街书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侯利朋;马街书会中民间组织的角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艳龙;在非遗保护下的胡集书会景观设计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8 马强;关于河南马街书会起源的音乐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郝沛然;音乐与养家糊口[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段宝君;田野上的聚会[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83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78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