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与畛域:从戏曲角度看清代满汉关系的合疏
本文关键词:梨园与畛域:从戏曲角度看清代满汉关系的合疏
【摘要】:清代戏曲发展与清代满汉关系存在着一定的互动。首先,戏曲作为重要的大众文艺形式,在沟通满汉、突破畛域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满汉政策的变化也影响了戏曲的兴衰。其次,戏曲的发展受制于清廷满汉观念的变化,满洲皇室之好恶直接影响着戏曲的走向。再次,既可以是清廷宣扬满汉一家政策的宣传工具,亦可以成为革命党人暴力“排满”的扬声器。因此,本文尝试从曲政策,戏曲文化,戏曲政治三个面向考察满汉关系的融合与疏离。梨园的兴衰与清代戏曲政策密不可分,维护满洲风气是统治者制定戏曲政策的出发点,清前期统治者们将满人看戏上升到满洲认同的高度。随着统治者的更迭以及满汉观念的变化,听戏逐渐成为满汉共享的娱乐体验。徽班入京后,更加契合旗人审美习惯的京剧出现并逐渐风行全国。从文化上看,京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满人汉化的倾向,同时京剧也不自觉地被满化。京剧成为皇室贵族和普通旗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满人的语言、服饰、审美习惯等也融入到了京剧中,使京剧成为融合满汉的重要一环。就政治而言,清末不同政派通过戏曲宣传其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改良派与革命党纷纷投入到戏曲改良的风潮中。改良派包容旗人的民族观念,革命派“驱除鞑虏”的主张、武力“排满”的动员,都可以从当时的戏曲中窥见一斑。
【关键词】:清代戏曲 京剧 满汉关系 “排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49;J809.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9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10-11
- (一) 选题缘起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二、相关研究综述11-16
- (一) 戏曲政治史路径11-13
- (二) 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戏曲史研究13-15
- (三) 关于满汉关系的研究15-16
- 三、研究方法与说明、研究重难点16-19
- (一) 研究方法17
- (二) 主体资料说明——关于《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17-18
- (三) 研究重难点18-19
- 第一章 抑汉乎,同化乎:清代戏曲政策的满汉维度19-29
- 一、满汉之别:清前期严禁旗人听戏的满洲考量19-23
- 二、满汉同乐:清中后期松弛的戏曲政策23-29
- (一) 盛清之下,共享梨园23-25
- (二) 嘉庆帝无力的整顿25-27
- (三) 从满汉关系维度分析清代戏曲政策变化27-29
- 第二章 痴迷与涵化:从京剧角度看满汉文化上的融合29-51
- 一、宫廷中的票友29-35
- (一) 帝后的喜好与宫廷戏的盛行29-33
- (二) 满洲贵族、官僚听戏不倦33-35
- 二、戏园中的旗人:普通旗人与京剧的互动35-47
- (一) 戏园一瞥:晚清京剧演出兴盛36-40
- (二) 旗人酷爱听戏的实例40-47
- 1 戏曲由雅到俗的旗人因素40-45
- 2 旗人因嗜戏而生事45-47
- 三、融旗入戏:晚清京戏的满旗元素47-51
- 第三章 包容与“排满”:从戏曲内容看清季满汉关系的紧张51-71
- 一、教化与包容:保守派与改良派对旗人的态度51-59
- (一) 旧戏:专注教化51-54
- (二) 改良新戏:包容旗人,忌谈满汉矛盾54-59
- 二、旗人听戏与辛亥革命的动员59-71
- (一) 以戏为马,倡演“排满”新戏59-64
- (二) 讥讽满洲贵族听戏——《杨小楼外传》的文本分析64-67
- (三) 从宣传到实践:首义中“排满”67-71
-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合;;“满汉全席”来自官场菜[J];文史博览;2009年10期
2 哈恩忠;;《清代满汉关系研究》出版[J];历史档案;2012年01期
3 ;满汉饽饽铺[J];民俗研究;1989年02期
4 施德勇;;满汉全席美“石”宴[J];科学大观园;2008年01期
5 罗思;同治通宝背满汉“宁”字钱[J];西安金融;2002年04期
6 吴正格;满汉全席的历史成因[J];寻根;2004年06期
7 惠法师;满汉全席[J];佛教文化;2005年03期
8 王开玺;;清末满汉官僚与满汉民族意识简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6期
9 张继格;刘大武;;试析清末化除满汉畛域原因[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关笑晶;;“清代满汉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伟;;试论清代北京地区的满汉融合[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6[C];2006年
2 刘小萌;;海内外满汉关系史研究概述[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3 谢金伶;;清末民初北京服饰的变化研究[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4 周郢;;从“泰山龙脉”之争看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季鸿];;当代饮食著作精品评介(六) 赵荣光《满汉全席源流考述》读后[A];饮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C];2004年
6 赵令志;;清代满汉合璧字辞书及其作用探析摘要[A];纪念满文创制4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9年
7 黄圆晴;;清代满汉官制:以侍卫的升迁为中心[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8 爱新觉罗·瀛生;郑再帅;殷芳;;老北京婚礼中的满汉习俗[A];北京学研究2012:北京文化与北京学研究[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梁桦 顾阳;新满汉全席:创新还是噱头[N];经济日报;2003年
2 朱兆龙;满汉全席也得与时俱进[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邓建胜;“满汉全席”倒掉了什么[N];人民日报;2005年
4 罗昌平;西安“满汉全席”贱卖大有隐情[N];中国商报;2003年
5 特约撰稿 宿育海 罗昌平;36.6万 西安“满汉全席”风波始末[N];经理日报;2003年
6 蒋维祥;春晚:可否将“满汉全席”改为“一招鲜”?[N];南京日报;2014年
7 钟利文;力推满汉全席 擦亮冀菜品牌[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王钰;满汉全席 吉菜大餐[N];吉林日报;2004年
9 廖楚强;从“满汉全席”到“八大菜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郑立华;为保护野生动物改良满汉全席[N];中国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宇;满汉平权改革与清末民族国家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徐雪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差异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孙淑秋;元代和清代汉族政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云;戊戌维新后清政府化除满汉畛域的努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林;梨园与畛域:从戏曲角度看清代满汉关系的合疏[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吴磊;清末民初满汉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高占领;平满汉畛域问题的讨论和策划[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栋梁;从满汉矛盾看清末新政改革[D];宁夏大学;2014年
6 李鑫;晚清满汉政策调整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宇;从满汉关系看善耆在辛亥前后的政治活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妍;清朝中期满汉关系与政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姜英子;满汉观念与清末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10 蒋亚;满汉融合与清初宗室诗歌[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0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80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