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东路大鼓唱腔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9-07 01:24
本文关键词:论山东东路大鼓唱腔的发展
【摘要】:山东东路大鼓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宋、元时代,最终在清末成形于文人之手。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清代中前期的定型前阶段、清末定型与成熟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萧条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衰落。在民间流传的山东东路大鼓起初都以地名为其命名。诸如诸城大鼓、安丘大鼓、藏马大鼓、平度大鼓等不同的称谓。在身份认同上,以上的这些东路大鼓流派的艺人和观众往往都没有共同的东路大鼓意识。有的艺人至今都还没有接受自己表演的地方性的大鼓属于东路大鼓这种说法。曲艺音乐是说与唱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唱腔中往往夹杂着说,念白中也会出现唱腔的特点。因而东路大鼓的唱腔形态明显和方言有很强的关联。东路大鼓起源于胶东地区,它的起源与“老东口”有一定的联系。这一带的方言口音语调习惯是音调从高到低,这也是东路大鼓下行基本旋律框架的形成根源。细致的观察每个地区的东路大鼓流派,会找到很多流派自身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总结为:胶东各派明显相异于滨州派,胶东各派之间也有明显的细节差别。如何看待差别的成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东路大鼓的流派中形成了两种较为常用的变化方式。一种是从自身形态出发的“变异”;另一种是面对他者的“吸收”。“变异”的过程大都受到方言字调、当地音乐特点、观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这是一种对自身形态变化的取舍。而“吸收”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为吸收他者的曲调并改造为自身的曲调;另一种则直接使用他者的素材,不加任何变化的引用其他唱腔。这种“吸收”其地位与说白类似,一般很少用乐器为其伴奏。这两种变化形式在近代以来很多民间小戏和民间曲艺中很常见。它们的使用打破了原先戏曲和曲艺唱腔的严格程式,形成了一种:旧程式—新程式—新的旧程式—新的新程式……环环相扣灵活的程式变化形式。使得板腔类唱腔的曲种、剧种的表现方式与表现力有了很大的扩展。这和戏曲中严格的程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曲艺音乐 唱腔 程式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17.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东路大鼓的源流与界定7-17
- 第一节 东路大鼓的产生背景与概念辨析7-10
- 一、历史渊源7-8
- 二、教门遗风8
- 三、历史分期8-10
- 第二节 东路大鼓概况10-14
- 一、东路大鼓概念辨析10
- 二、表演场合10-11
- 三、流派发展状况11-14
- 第三节 东路大鼓的现状成因14-17
- 一、东路大鼓与城市14-15
- 二、东路大鼓与女艺人15
- 三、原生环境中的观众流失15-17
- 第二章 东路大鼓的表现内容17-21
- 一、东路大鼓的早期曲目17-18
- 二、各流派常用曲目18-21
- 第三章 东路大鼓的音乐形态21-37
- 第一节 东路大鼓的基本形态21-27
- 一、东路大鼓的基本旋法21-24
- 二、段式结构24-26
- 三、板式26
- 四、套式结构26-27
- 第二节 东路大鼓调式特征27-30
- 一、基本调式调式27-28
- 二、调式色彩与变化28-30
- 第三节 东路大鼓的流传派别30-34
- 一、安丘派东路大鼓31-32
- 二、滨州派东路大鼓32
- 三、诸城派东路大鼓32-33
- 四、平度派东路大鼓33-34
- 五、藏马大鼓34
- 小结34-37
- 第四章 东路大鼓的两种流变方式37-52
- 第一节 “变异”作用下的自我突破38-44
- 一、基本唱腔的“变异”38-41
- 二、段式结构41-43
- 三、地方化43-44
- 小结44
- 第二节 唱腔变化中的“吸收”手法44-52
- 一、对肘鼓腔系统唱腔的“吸收”45-47
- 二、对西河大鼓唱腔的“吸收”47-48
- 三、对其他民间音乐的“吸收”48-51
- 小结51-52
- 结语52-55
-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57-83
- 后记83
本文编号:806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80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