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柳琴戏女旦唱腔的特点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苏柳琴戏女旦唱腔的特点研究
【摘要】: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柳琴戏中的旦角以花旦的戏份最多,女旦声音优美别致、婉转悠扬。戏曲艺术与民族声乐相辅相成,民族声乐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戏曲的演唱特点。本文将从柳琴戏的起源和发展、柳琴戏中女旦的唱腔特点和演唱特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
【关键词】: 柳琴戏 女旦唱腔 民族声乐 “小嗓子”
【基金】:江苏师范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江苏柳琴戏女旦唱腔的特点研究”(项目编号:2015YYB024)研究成果
【分类号】:J825
【正文快照】: 一、柳琴戏的起源最初,柳琴戏曾被称为“小戏”“肘鼓子”,后来因其唱腔优美动听、极具艺术魅力,又被称为“拉魂腔”。1952年,江苏徐州市委宣传部会与文教局经过开会讨论,正式将“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柳叶琴,故名柳琴戏。据老一辈的民间艺人推算,柳琴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萍;试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程琴;民族声乐风格单一化的必然原因[J];社科纵横;2005年03期
3 ;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在我院举行[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翟社泉;关于我国民族声乐的继承问题[J];四川戏剧;2005年05期
5 王颖;如何看待民族声乐的演唱[J];音乐天地;2005年09期
6 王远;;再谈民族声乐与科学的演唱[J];四川戏剧;2006年02期
7 彭丹雄;;从中西声乐对比看民族声乐的科学价值[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6年04期
9 解丽;刘明健;;多元整合: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10 黄晓涛;;谈民族声乐的“高位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铁飞;付志华;;为振兴我国民族声乐而努力[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占锋;原生态——民族声乐的根基[N];音乐周报;2008年
2 石惟正;再谈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房巍;市场环境下的民族声乐[N];音乐周报;2005年
4 解丽 刘明健;民族声乐发展道路之管见[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刁艳;为民族声乐别无选择[N];音乐周报;2007年
6 白宁;让明天的歌声更动听[N];音乐周报;2008年
7 刘辉;教材要兼顾学术与实践[N];音乐周报;2008年
8 刘辉;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N];音乐周报;2008年
9 刘辉;教学方法至关重要[N];音乐周报;2008年
10 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坚持多样化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珏婧;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晓芳;新时期民族声乐唱法元素之浅析[D];厦门大学;2008年
3 宁岩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脉络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媛媛;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贺辉;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成;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响;高师民族声乐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东恩;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特征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粉仙;我国现阶段民族声乐的思考与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郝娅楠;论民族声乐中的“有”与“无”[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6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82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