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抵戏研究
本文关键词:角抵戏研究
【摘要】:角抵戏是一种早期戏剧样式,兴起于汉代,历经各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最终融入成熟的古代戏曲之中,成为其表演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本文对角抵戏的名与实进行辨析,剖析了“角抵戏”与“百戏”“角抵”的本质区别,明确的界定了本文的核心概念——“角抵戏”的研究范围与目标。 其次,梳理了“角抵戏”的起源和发展的脉络,从人类搏斗的原始遗迹起源而来的“角抵戏”,大致沿着两条轨迹:一条发展为多元化、综合化的综合型伎艺表演,此即百戏;另一条则发展为专业的竞技娱乐,此即相扑。而在这两条轨迹的发展期间,角抵戏也出现了戏剧化的表演。 再次,分析角抵戏在发展过程中与歌舞戏、参军戏宋杂剧和金院本中的关系,通过对《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六十种曲》中遗存的“角抵戏”加以分类和整理,,辨析角抵戏是如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元杂剧、明传奇相融合,并对“唱”“念”“做”“打”中“打”产生影响。
【关键词】:角抵戏 百戏 角抵 互搏 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09.2;I207.3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绪论7-13
- 0.1 前人研究综述7-11
- 0.2 核心概念与研究目标11-13
- 第一章 角抵戏的起源与形成13-18
- 1.1 人类搏斗的原始遗迹13-16
- 1.2 从讲武之“角力”到戏乐之“角抵”16-18
- 第二章 汉代以降角抵戏的发展轨迹18-29
- 2.1 多元化、综合化的角抵戏——百戏18-25
- 2.1.1 两汉百戏18-20
- 2.1.2 百戏的发展20-25
- 2.2 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相扑25-29
- 2.2.1 “两两相抵”的角抵戏25-26
- 2.2.2 角抵戏的专门化26-29
- 第三章 戏剧化的角抵戏29-37
- 3.1 汉代角抵戏剧的代表剧目——《东海黄公》29-32
- 3.2 蚩尤戏32-33
- 3.3 其它戏剧化的角抵戏33-37
- 3.3.1 《二桃杀三士》33-34
- 3.3.2 《许胡克伐》34-35
- 3.3.3 土族傩戏《杀虎将》35-37
- 第四章 角抵戏与唐宋戏剧的融合37-47
- 4.1 角抵戏向隋唐五代歌舞戏的渗透37-40
- 4.1.1 《钵头》38
- 4.1.2 《代面》38-39
- 4.1.3 《踏摇娘》39-40
- 4.2 角抵戏与参军戏的融合40-43
- 4.3 角抵戏与宋金杂剧的关系43-47
- 第五章 角抵戏对元明戏曲表演的影响47-60
- 5.1 两种角抵形态的打斗形式47-50
- 5.1.1 人虎相搏的打斗形式47-48
- 5.1.2 人与人互搏的打斗形式48-50
- 5.2 角抵打斗形式的戏曲化表演50-54
- 5.2.1 艺术化的打斗动作50-53
- 5.2.2 具有故事表演性质的打斗动作53-54
- 5.3 重要个案分析——战争戏中的角抵戏表演54-58
- 5.4 非典型的角抵动作58-60
-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7
- 附录(一)67-109
- 附录(二)109-113
- 致谢113-114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可;;三幅“角抵戏图” 戏曲画史漫说之一[J];上海戏剧;2008年04期
2 西坡;;角抵[J];五台山;2010年08期
3 吴曾德 ,周到;漫谈南阳汉画象石中的角抵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4 龙中;;略谈汉代角抵戏[J];南都学坛;1983年01期
5 李吕婷;;“秦陵陶俑”名实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6 罗仙柱;;隋炀帝与中国古代角抵戏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 申娟;李天义;;浅谈汉代“百戏”的诞生及其发展——兼谈百戏对中国戏曲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0年12期
8 卜键;;从角抵到百戏——秦汉时期中国戏剧的艺术走向[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蔡林生;;古代苏州的角抵戏[J];苏州杂志;2004年06期
10 袁帆;;角抵舞蹈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门洋溢;;从汉画像石中看角抵戏在汉代的发展[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明丽;;汉代角抵表演在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艺术表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寿鹏;;龟兹乐舞与中国戏剧浅析[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4 鞠辉;;河南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两幅画像的考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唯;;浅析面具在两汉时期的功能及应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小磊;鞠辉;;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三幅画像的考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子伟;;蚩尤与蚩尤戏[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清洪;;汉代画像砖中的杂技艺术——戏车图[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金启[n;;中国式摔跤源出契丹、蒙古考[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10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奇;画像石上的汉代足球[N];中国档案报;2001年
2 王涛;应整合、开发戏曲文化资源[N];安阳日报;2007年
3 王建红 刘海照;吴桥杂技史话[N];中国档案报;2002年
4 抚州市文化活动中心 李小平;浅谈戏剧起源与发展[N];抚州日报;2011年
5 ;中国古代体育有哪些迷人之处[N];北京日报;2001年
6 于平;杂技艺术的本体发生历史演进与形态类分[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王庆芳;绝招妙活 点亮千年中国杂技[N];石家庄日报;2007年
8 黄维勤;汉画出南阳[N];九江日报;2007年
9 贾云鹏 高建群 胡安忍 肖云儒;汉唐百戏进京 陕西杂技重生[N];陕西日报;2009年
10 杨书强邋王猛;宁津杂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N];德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勤;苏州滑稽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爽;角抵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鉴哲;百戏伎艺与戏曲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卞冀;清代宫廷承应戏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张勇敢;“散乐”若干问题考论[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正东;中国摔跤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顾雅男;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郑怡楠;河西高台墓葬壁画娱乐图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吕婷;魏晋南北朝百戏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9 姜赢鑫;高句丽壁画的形态流变[D];吉林艺术学院;2008年
10 刘维维;唐代参军戏探论[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1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88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