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山东诸城茂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22:02

  本文关键词:山东诸城茂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诸城茂腔 艺术特征 民俗与美学特点 传承与保护


【摘要】:茂腔为山东省胶东半岛一带的地方小戏,属于山东省地方戏四大系统(弦索、梆子、肘鼓子、民间俗曲时调)中的肘鼓子系,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山东省的诸城、高密、青岛、日照、胶州、胶南、五莲、临沂等地区。其形成、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个阶段。山东省的诸城地区是茂腔的故乡,为茂腔的形成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山东省诸城茂腔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近些年来,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及专业茂腔剧团的解体,作为山东省地方戏茂腔重要支系的诸城茂腔,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梳理山东省诸城茂腔文献资料,对茂腔在山东省诸城地区的源流、演变、本体艺术特征以及民俗与美学特色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又通过对当今诸城现存的业余茂腔剧团的实地调查和走访,于诸城茂腔的现状作出梳理和分析。并进而对诸城茂腔的当代传承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建设性的意见。全文共分为六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茂腔早期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并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讨论的是诸城茂腔的起源及发展探析,论述了茂腔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过程,并尝试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的角度,对诸城茂腔的产生与发展作了探讨;第二章是对诸城茂腔现状的实地田野考察和资料数据分析,通过对诸城地区现存演出团体的经营管理、演出情况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走访调查,客观地展示出茂腔在山东省诸城地区的生存现状;第三章是对诸城茂腔的戏剧艺术特征分析,从诸城茂腔的音乐、语言、表演及剧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资料分析与理论归纳;第四章是从诸城茂腔的民俗特点与美学特征两个方面,透视诸城茂腔内在的文化内涵和传承至今的魅力所在;第五章是深入探讨诸城茂腔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主要从政府、教育以及剧团自身等不同视角,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发展建议及建设性措施;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和“附录”部分,“结语”是对全文进行归纳性的理论总结,“附录”以一组附录的形式,对诸城茂腔的若干信息点与相关数据,归纳成表格,作为对整体论文的补充,力求全方位的表述和多视角的展示。
【关键词】:诸城茂腔 艺术特征 民俗与美学特点 传承与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8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7
  • (一) 选题意义12-13
  • (二) 主要研究方法13-14
  • (三) 概念界定14-15
  • (四) 有关茂腔研究的文献综述15-17
  • 第一章 诸城茂腔的起源及发展探析17-29
  • 1.1 茂腔产生的源头17-19
  • 1.1.1 茂腔的根脉与沃土17
  • 1.1.2 茂腔的源头——肘鼓子17-19
  • 1.2 诸城茂腔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19-24
  • 1.2.1 本肘鼓阶段19-20
  • 1.2.2 冒肘鼓阶段20-22
  • 1.2.3 茂腔阶段22-24
  • 1.2.3.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22-23
  • 1.2.3.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短暂的复苏23
  • 1.2.3.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低迷23-24
  • 1.3 诸城茂腔产生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24-29
  • 1.3.1 独特而深厚的地域文化24-25
  • 1.3.1.1 诸城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24-25
  • 1.3.1.2 诸城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25
  • 1.3.2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5-29
  • 1.3.2.1 影响基本唱腔的形成26-27
  • 1.3.2.2 推动剧种的成熟27-29
  • 第二章 诸城茂腔现状的田野调查与分析29-39
  • 2.1 诸城业余剧团简况29-30
  • 2.2 经营管理情况透视30-34
  • 2.3 茂腔剧团的演出剧目、新编剧目及演出情况34-37
  • 2.4 诸城茂腔剧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7-39
  • 第三章 诸城茂腔的戏曲艺术特征分析39-58
  • 3.1 诸城茂腔的唱腔结构特点39-40
  • 3.2 诸城茂腔的调式与板式40-46
  • 3.2.1 音阶与调式40-41
  • 3.2.2 板式运用41-46
  • 3.3 诸城茂腔的乐队及伴奏46-48
  • 3.3.1 丝竹乐器的演变及主要曲牌46-47
  • 3.3.1.1 演变过程梳理46
  • 3.3.1.2 曲牌介绍46-47
  • 3.3.2 打击乐器的演变及锣鼓经47-48
  • 3.3.2.1 演变过程梳理47-48
  • 3.3.2.2 锣鼓经介绍48
  • 3.3.3 诸城茂腔乐队的伴奏特点48
  • 3.4 诸城茂腔的语言及演唱特点48-53
  • 3.4.1 浓郁的乡土语言49-51
  • 3.4.1.1 诸城语言的音韵特点49-50
  • 3.4.1.2 诸城茂腔的戏曲语言特色50-51
  • 3.4.2 诸城茂腔演唱特点51-53
  • 3.4.2.1 演唱方法51-52
  • 3.4.2.2 演唱形式52-53
  • 3.5 诸城茂腔的表演及剧目特征53-58
  • 3.5.1 诸城茂腔舞台表演概述53
  • 3.5.2 诸城茂腔演出形式的演变53-54
  • 3.5.3 诸城茂腔的行当介绍54-56
  • 3.5.4 山东诸城茂腔的剧目56-58
  • 第四章 诸城茂腔的民俗特点及美学特征58-68
  • 4.1 诸城茂腔的民俗特点58-63
  • 4.1.1 茂腔演出与民俗活动58-61
  • 4.1.1.1 茂腔演出与岁时节日民俗58-59
  • 4.1.1.2 茂腔演出与祭祀民俗59-60
  • 4.1.1.3 茂腔演出与人生礼仪民俗60-61
  • 4.1.2 民俗事项在茂腔剧目中的反映61-63
  • 4.2 诸城茂腔的中和美学特征63-68
  • 4.2.1 “中和之美”形成因素分析63-64
  • 4.2.1.1 山东的地域环境因素63-64
  • 4.2.1.2 山东传统人文环境影响64
  • 4.2.2 诸城茂腔的“中和之美”特征64-68
  • 4.2.2.1 正剧中的喜剧艺术因子64-65
  • 4.2.2.2 雅与俗的共存互补65-66
  • 4.2.2.3 多样艺术形式的统一66-68
  • 第五章 诸城茂腔的传承与保护68-73
  • 5.1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68-70
  • 5.1.1 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机制68-69
  • 5.1.2 动态性的传承保护69
  • 5.1.3 传承保护走进基层社区69-70
  • 5.2 教育传承为根本之策70-71
  • 5.2.1 茂腔年轻观众的培养70-71
  • 5.2.2 茂腔人才的培养71
  • 5.3 剧团自身的创新71-73
  • 结语73-74
  • 主要参考文献74-76
  • 附录1:诸城茂腔剧团所参加的会(调)演一览表76-77
  • 附录2:诸城茂腔创作剧目(1960-2015)统计表77-78
  • 附录3:诸城茂腔场面图例(以诸城市群为茂腔剧团为例)78-79
  • 致谢79-8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玲;;文学与茂腔[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2 杨昭;邓琬璐;;山东地方戏茂腔的探究[J];大舞台;2012年08期

3 贾聚光;;戏苑奇葩——婉转悠扬的高密茂腔[J];农电管理;2013年08期

4 曲六乙;茂腔《盼儿记》的价值与效应[J];中国戏剧;1990年04期

5 王本宏;期待复兴的茂腔艺术[J];百姓;2004年12期

6 单晓杰;;茂腔的起源与发展[J];艺术探索;2006年S2期

7 胥正娜;;山东地方戏曲“高密茂腔”探源[J];戏曲艺术;2007年04期

8 叶惠文;;浅谈茂腔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价值[J];黄河之声;2009年03期

9 古全敏;;山东茂腔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大众文艺;2011年05期

10 刘姝彤;;小戏生存的艺术与价值——山东地方戏茂腔探微[J];歌海;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冕;茂腔:那水、那土、那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刘振华;青岛顺民茂腔剧团的苦乐坚守[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颜波 刘正凯;“胶东之花”———胶州茂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高建刚;茂腔演出吸引大批戏迷捧场[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崔传存;让“胶东之花”重视魅力[N];联合日报;2007年

6 董玉宝;徐戈庄社区:以和谐促发展[N];青岛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丽艳;张梅香的茂腔生涯[N];青岛日报;2011年

8 王丽艳 刘振华;茂腔秧歌亮相中小学课堂[N];青岛日报;2011年

9 王玉凤;高密:用现代动漫传播茂腔艺术[N];联合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王学思;胶东之花 锦绣绽放[N];中国文化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欣欣;山东诸城茂腔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艺丹;青岛茂腔剧团的发展与继承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古全敏;山东五莲茂腔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增鑫;山东诸城茂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5 叶惠文;论茂腔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琳;1980年以来,,青岛市茂腔剧团与茂腔音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慧玲;山东茂腔戏曲音乐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高密茂腔的传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赵丽莹;山东地方剧种高密茂腔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肖立彬;青岛地方戏曲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90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890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a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