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像在戏曲舞美创作中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论影像在戏曲舞美创作中的运用
更多相关文章: 综合艺术 形式 中国戏曲 舞台设计 影像 文化比较
【摘要】:本文以选取“影像”在戏曲舞美创作中的运用这一课题作为核心研究内容,试图通过对影像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运用在中国戏剧、戏曲舞台设计创作实践的探讨,研究其技术特征以及形式特点;研究影像艺术介入中国戏剧、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创作所形成的规律、变化与演进;探讨了在当代中国戏剧、戏曲舞台演出中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的影像形式,对于舞台美术、戏剧理念创新、在上更应不断进行做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演出观念、剧场形式与影像结合方面创作规律与实践理论的总结。 文中论及的舞台设计“影像”概念,指的是在剧场演出中通过光媒体投射技术制造出来的动态、静态视觉映像(包括电视机、LED类等自带映现载体的影像)。本文论述层次基本结构为:舞台影像的发展及渊源、戏剧发展的当代性与假定性是如何容纳影像的、影像在剧场艺术创作中呈现出的观念结构、影像作为相对独立的光媒体与舞台空间的重构、中国现当代舞台上的影像运用等方面。 影像是作为元素出现在舞台美术创作中的,然而影像艺术固有的形式又给戏剧以至中国戏曲带来了新的视觉方式以及视觉涵义;这种融合与冲突造成了很多悬置的意义空间,,也就是说,出现了很多运用传统的戏剧美学理念无法解释与操作的新课题,虽然有很多看上去是技术层面的,然而其本质根源还是理念层面的;所带来的新的手法以及观念,正体现了艺术本身创造性的本质,亦与综合艺术的本质精神相契合。 本文采用中外文化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创作案例分析、实践理论总结等研究方法,在中国戏剧、戏曲舞台设计创作研究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归纳与理论提升。
【关键词】:综合艺术 形式 中国戏曲 舞台设计 影像 文化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13;J81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绪论8-9
- 第一章 “影像”舞台应用的前世今生9-20
- 一、 影像的广泛应用是综合性艺术发展的必然9-14
- 二、 影像元素在近代舞台演出扮演着重要角色14-20
- 1、舞台影像的渊源14-19
- 2、近代舞台演出的影像运用19-20
- 第二章 戏剧发展的当代性与假定性20-25
- 一、 影像的媒体性20-22
- 二、 可复制艺术的现场性22-23
- 三、 悬置的意义空间23-25
- 第三章 影像在剧场艺术创作中呈现出的观念结构25-34
- 一、 影像艺术的戏剧性应用25-26
- 二、 影像的过程化26-27
- 三、 戏剧中的影像艺术应用27-30
- 1、以技术手段呈现为主的影像创作28-29
- 2、以形式综合为主的影像创作29-30
- 四、 独立的光媒体与舞台空间的重构30-34
- 1、独立的光媒体30-31
- 2、舞台空间的重构31-33
- 3、过程化的构架33-34
- 第四章 中国现当代舞台上的影像运用34-44
- 一、 本土文化的国际化潮流34-36
- 二、 中国戏曲舞美的影像运用与发展36-44
- 1、影像融入中国戏曲具有可能性36-38
- 2、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的潜在开放性38-39
- 3.影像应用在戏曲舞台中面临的问题39-41
- 4、影像在中国戏曲舞美中发展的必然性41-44
- 参考书目44-46
- 附图46-56
- 致谢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蒋乃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转换与融合——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苏文婷;;从现代——后现代主义看美术发展的线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李斌;;第三网络社会与新“差序格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军;;意识形态话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士康;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荣子;传媒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7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96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