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试论《海鸥》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美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8-19 14:32

  本文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阿尔托戏剧距离观之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武汉大学》 2004年

试论《海鸥》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美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耿余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在导演和演出《海鸥》的过程中,完成了他在戏剧观上的一个关键性转变——“外部的真实”转向“内心的真实”,而这个转变为其以后的艺术探索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内心的真实”由此也成为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美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海鸥》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的美学宣言,是剧院在戏剧革新道路上勇敢迈出的第一步,它在艺术剧院历史上所占据的地位是其他剧目所无法企及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起初并没有认识到契诃夫戏剧的创新意义和价值,其内在的原因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过去一直注重表现“外部的真实”,而没有认识到人物内心的动作、“内心的真实”更重要。丹钦柯坚持上演《海鸥》是因为他认为《海鸥》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剧本,剧院只有上演这样的作品后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诞生。 契诃夫主张戏剧应该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更重要的是应该表现与这种琐碎平常的生活相对照的人们内心的生活状态。这些戏剧思想与当时其他戏剧革新流派如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也是契诃夫戏剧的独特性之所在。自然主义者只重视生活的表面,并在戏剧中对其作忠实记录。象征主义者只重视人们的内心活动,否定外部动作。而契诃夫认为戏剧既不是对生活的自然主义式的描绘,也不完全是对人们隐秘的心理活动的探询,而是对日常生活背后更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诗意表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导演《海鸥》的过程中,开始转向探索表现“内心的真实”的舞台表演方法,但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的问题。人物冲突在契诃夫的戏剧只是一个作为过场的事件,并不具有决定意义,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却将这些冲突尖锐化,夸大了这些冲突的作用。契诃夫所追求的“内心的真实”不仅是如实地在舞台上将人物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来,而且要表现得细腻而含蓄,富有一种诗意和情调。激烈的冲突无疑会破坏这种诗意与情调。 我们过去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理解过于表面化和概念化。所谓“从生 活出发”的表演原则,并不是将生活直接搬上舞台,对生活进行逼真模仿。斯坦 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体验生活是为了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记忆,演员获得真实 的内心体验后,还必须通过舞台表演这种感性形式将这些体验呈现出来。在斯坦 尼斯拉夫斯基看来,“内心的真实”是外部体现和内在体验的有机结合。这种真实 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但又是经过艺术虚构的,它摒弃了一切多余的生活细节,是 对生活体验的诗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801
【目录】:

  • 郑重声明3-4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引言9-11
  • 第一章 寻找意义的尺度11-15
  • 第一节 《海鸥》对于一个导演的意义11-13
  • 第二节 《海鸥》对于一个剧院的意义13-15
  • 第二章 告别矫情的“在场”15-22
  • 第一节 被拒斥的自然主义15-16
  • 第二节 被悬隔的心理主义16-19
  • 第三节 被淡化的戏剧性19-22
  • 第三章 导演诗意的存在22-44
  • 第一节 走出日常生活的真实22-31
  • 第二节 走进内心世界的真实31-39
  • 第三节 进入内心世界的困惑39-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5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J];俄罗斯文艺;2001年01期

    2 李辰民;重读《万尼亚舅舅》——兼谈契诃夫的戏剧美学[J];俄罗斯文艺;1998年04期

    3 张唯嘉;“契诃夫式”的喜剧范例——论《樱桃园》的喜剧特殊性[J];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4 田旭修;舞台行动的美学内涵[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5 李云峰;西方戏剧的舞台叙述(待续)[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阎立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阿尔托戏剧距离观之比较[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7 邹元江;论《樱桃园》中的“停顿”[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8 王建高;邵桂兰;;论契诃夫的戏剧美学观念及其革新实践[J];文艺研究;1994年06期

    9 陈世雄;心灵的戏剧——20世纪西方戏剧发展态势之二[J];中国戏剧;2001年03期

    10 徐晓钟;贴近欣赏契诃夫──《樱桃园》导演思索[J];中国戏剧;199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李志红;高霞;;“人鬼情未了”在中国[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3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邵子华;;论戏剧冲突与人生双极性的同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6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8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詹全旺;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评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周安华;;电影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视界[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5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8 胡飞;喻晓;;论设计的客观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郑贤军;;论《送菜升降机》中的玩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陈晓芳;;浅论《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8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京;中国戏剧戏曲表演中对于动情点的诠释及其处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在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上的讲话[J];剧本;1982年10期

    2 曲六乙;;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其体系的历史面目[J];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4期

    3 莫·梅特林克 ,郑克鲁;卑微者的财富[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1期

    4 童道明;焦菊隐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J];文艺研究;1992年05期

    5 邹红;焦菊隐“心象说”与斯氏体系及戏曲关系问题[J];文艺研究;1998年06期

    6 吴雪;话剧要进一步民族化与群众化[J];戏剧报;1960年01期

    7 沈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J];中国戏剧;1998年07期

    8 ;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讨论[J];戏剧艺术;1978年01期

    9 张应湘;;澄清是非 批判借鉴——关于斯坦尼体系中几个问题的论辩[J];戏剧艺术;1978年03期

    10 孙惠柱;;三大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J];戏剧艺术;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雷;与戏相随(三)[J];上海戏剧;2004年Z1期

    2 袁振保;评李泽厚同志的“实践”美学[J];高校理论战线;1990年06期

    3 孙殿玲;;悲剧与崇高: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确立的标志——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贡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黄江玲;;叶燮的艺术本源论及发展观试探[J];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01期

    5 哈宝龙;;强力意志与美——尼采美学思想探析[J];语文学刊;2009年02期

    6 白烨;;文论大家眼中的美学大师——读刘再复的《李泽厚美学概论》[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7 周来祥;;美学研究的现状及前景[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8 王德胜;;关于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两点认识[J];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9 关德富;;构建中国民族美学体系的努力——王朝闻《雕塑雕塑》读后[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6期

    10 尹鸿;;电影商业美学[J];电影;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明;;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体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马燕冬;;医学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与美容医学的关系琐议[A];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1997年

    4 郭亨杰;;试说角色扮演心理[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5 华欣;顾瑞;乔立民;施抗美;;海鸥翼型在小功率风力发电机上应用的数值模拟与气动性能分析[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王蕴明;;传承大师风范 开创京剧新纪元——写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之际[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10 叶朗;;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美学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陆盼盼;[N];新疆日报(汉);2010年

    2 本报记者 卢盘卿 实习生 牛瑾;[N];经济日报;2004年

    3 证券时报记者 申木;[N];证券时报;2010年

    4 记者 徐晓俊;[N];昆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徐晓俊 黄河清 肖宇辉;[N];昆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柳悦 实习生 崔信行;[N];天津日报;2010年

    7 王静;[N];中国航空报;2010年

    8 郑建玲;[N];中国质量报;2003年

    9 记者 徐一新;[N];中国航空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卢苇;[N];中国体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梅;在写实中迂回挺进[D];浙江大学;2006年

    2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5 段妃;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卢炜;从辩证到综合[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10 彭勇文;戏剧与培训[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余;试论《海鸥》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美学体系形成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4年

    2 李创;艺术与生活世界[D];西北大学;2007年

    3 高阳;吕澂美学理论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小建;“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启灿;《案例》:海鸥油气有限公司——从财务管理着眼,总结过去,展望未来[D];暨南大学;2001年

    6 何晓静;今道有信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白雪;试论契诃夫戏剧冲突的“内化”特征[D];吉林大学;2009年

    8 高鸽;论无实物练习对演员培养的启蒙作用[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9 周倩雯;教育戏剧学新探[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10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阿尔托戏剧距离观之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8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98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d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