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从贵州雷山苗族芦笙音乐文化变迁看“附魅”到“祛魅”

发布时间:2018-01-15 21:00

  本文关键词:从贵州雷山苗族芦笙音乐文化变迁看“附魅”到“祛魅” 出处:《音乐传播》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附魅 祛魅 现代性 地方性音乐知识 苗族芦笙 文化变迁


【摘要】: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具象化符号表征,丰富多彩的芦笙音乐构建了苗家人的共同文化记忆,并维系着苗家人对"本我"文化的认同,它系苗族传统民俗之"附魅"。然而在全球化当代传播技术背景下,作为"地方性音乐知识"的雷山苗族芦笙音乐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并开始走向现代性"祛魅"的路途。这种"祛魅"具体指向了苗族芦笙的制作技艺、演奏技巧、民间曲调、演绎方式、社会功能与传承机制。
[Abstract]:Lusheng is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Miao culture. The rich and colorful music of Lusheng constructs the common cultural memory of the Miao family and maintains the Miao family's identity to the "ego" culture. It is the "enchantment"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f globalization, the Lusheng music of Lusheng, as a "local music knowledge", is encountering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is kind of disenchantment points to the production skills, playing skills, folk tunes, deductive ways, social functions and inheritance mechanism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Lusheng.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
【分类号】:J632.12
【正文快照】: “附魅”(enchantment)与“祛魅”(disenchantment)是两个重要的文化人类学术语。马克斯·韦伯认为,在宗教神学社会,人们深信自然万物有灵,人们依附于自然和上帝,这就是“附魅”,而“祛魅”是指人们对宗教神学世界整体性的解构过程。(1)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应宽;苗族芦笙音乐中的民俗侧影——仿禽技乐舞[J];中国音乐;1991年04期

2 戴进权;;苗族芦笙起源浅谈[J];民族艺术;1992年04期

3 侯健;试论文山苗族芦笙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研究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02期

4 陶永华;;文山苗族芦笙曲[J];民族音乐;2007年04期

5 肖丹丹;;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1年09期

6 杜正模;杜钊;;融水苗族芦笙的活动形式及特点[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6期

7 吴启寿;;浅谈苗族芦笙艺术的文化特点[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2年01期

8 文兴富;;苗族芦笙简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2年02期

9 余富文;;谈苗族芦笙的制作[J];乐器;1991年03期

10 农峰;芦笙声声脆——谈广西融水苗族芦笙[J];中国音乐;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全忠;杨忠信;;浅谈威宁苗族芦笙舞蹈[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李炳泽;;苗族芦笙·语言·通讯[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李长元;;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个案分析[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4 谢迪;;毕节地区民间舞蹈的现状与发展[A];2005年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乐声;苗族芦笙[N];吉林日报;2002年

2 刘安军 本报记者 陈治宽;贵定县少数民族舞蹈进校园[N];贵州日报;2009年

3 刘文光;芦 笙 与 舞[N];贵州政协报;2005年



本文编号:1430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1430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8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